《 农民日报 》( 2014年06月16日 05 版)
“中国种业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跨国公司的深度挤压和强势竞争,中国种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族种业。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种业发展的控制权和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保证粮食安全,使13亿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顾问、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理事长张海银说。
“以蔬菜种子为例,在与跨国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内蔬菜种子占据约80%的份额。当前,我国蔬菜种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2000多个蔬菜育种科技人员以及主要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大部分为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所掌握,现有的蔬菜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育种创新能力不强,而国外跨国公司凭其资金、技术优势正虎视眈眈强势进入我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方智远说。
“随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增加粮食产量将主要依靠提高单产,要不断培育优良新品种。当前迫切要求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加大粮食作物育种新材料创制和新品种的选育力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说。
“平台是国家的,必须体现它的开放性和公益性。让同行兄弟们的研究少走弯路、早出成果是我们的职责。”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说。
“县乡经销商越来越多,店家收入逐年减少。原来,经销种子是个只赚不赔的买卖,卖不完可以退货;登记领个执照就行,有利可图。如今,县乡镇各级的种子经销店越来越多,卖化肥的、卖百货的甚至邮递员都捎带着经销种子。可流通领域的蛋糕就那么大,利润空间被压缩,经销商收入急剧下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说。
本报记者王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