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盗种风波背后:种业研发只拔一毛(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09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527
 

南都记者 黄丽嫦 实习生 王斯

南都记者 黄丽嫦 实习生 王斯

  前10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近6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6%以上

  2013年中国种业市场中,本土企业市场份额占20%,其余80%份额被外资企业瓜分

  对已经扰攘一周的盗种风波,大北农终于首度开声,公告承认董事长之妻在美被捕。不过,大北农的公告并没有解答莫云因何事被捕,同时也没有说明上述指控是否与公司业务相关。“公告之外的事不清楚。”昨日,大北农证券事务代表马强并不愿对南都记者作进一步的回应。此次盗种风波将中国种业的研发困局暴露无遗。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已突破750亿元。然而与此形成比较大反差的是,前10强种子企业去年研发投入仅6亿元。

  被控窃取玉米种子

  大北农的公告并没有解答莫云因何事被捕,同时也没有说明上述指控是否与公司业务相关。鉴于此次涉案人士均曾在大北农任职高管,此次被捕事件让外界对大北农陷入盗种风波浮想联翩。

  不过大北农证券事务代表马强对南都记者强调,公告之外的事不便透露。大北农的公告显示,目前公司一切经营管理活动正常,未来将密切关注事态进展,按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此次盗种风波其实从7月初就开始发酵。当时多家外媒报道称,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的妻子莫云被指控试图偷窃美国玉米种子技术。当地时间7月1日,莫云在美国西海岸城市洛杉矶被捕,7月2日被爱荷华州南区联邦地方法院以“阴谋盗窃商业秘密罪”起诉。同案嫌疑人包括莫云的哥哥莫海龙,他们被指控在爱荷华州的玉米田中盗取转基因种子并寄送回中国用作分析。

  美国爱荷华州南部区联邦检察院表示,被窃取的种子专利成本预计达4000万美元,被窃取的专利种子预计将会给两家美国种子公司带来3000万-4000万美元的损失。

  这场盗种风波还不仅于此。根据多家外媒的过往报道,2011年5月,位于爱荷华州中东部的杜邦公司科研农场的一名经理发现两名中国人涉嫌窃取玉米种子,其中一人名为莫海龙。随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对莫海龙等人展开了一年左右时间的监控。除了其中一人,其他人均为大北农或其下属的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公司(下称金色农华)的员工。

  国内盗种现象普遍

  被卷入风波的大北农,2013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66 .61亿元,其中饲料业务占比94.55%,种子业务占比2.63%。作为大北农第二大主营业务,近年来种子植保业务也颇受公司重视。2013年期在种子品种、动物疫苗等项目上的开发投入达1.73亿。

  不过去年其在种子业务上的收入并不那么乐观。2013年度,其种子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 .63%,种子销售数量为1656.41万公斤,销售额为43674.36万元,比上年下降25.47%,其中水稻种子销售收入29115.58万元,比上年下降15.21%,玉米种子销售收入13814.88万元,比上年下降40.43%。

  受市场上种子供求失衡,套牌种子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本年度大北农种子业务销售下降较多。

  在盗种风波背后,国内种子企业的研发短板被直接曝光出来。“种子行业是一个高研发成本的行业,包括资金和时间两方面,若通过盗种来实现育种,无疑会大幅缩减相关成本,甚至会有利于企业抢占市场先机。”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如此看待此次风波的根本原因。

  今年5月20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透露,前10强种子企业目前年研发投入近6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6%以上。

  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农业行业研究员刘萍向南都记者表示,其实盗种现象在国内普遍存在。“国内种企规模小,缺乏实力,同时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企业为减少研发时间和资金人员的投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往往选择铤而走险。”

  外资“蚕食”大半江山

  在国内种子市场,国内种子企业显然处于下风。据刘萍透露,近年来,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13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已突破750亿元,但本土企业市场份额仅占20%左右,其余80%的市场份额被外资企业瓜分。

  此次盗种风波也让国内种子企业在与外资种子巨头较量过程中的短板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国内种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研发水平普遍不高,研发投入不足;国外种业企业在科技研发、资金实力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刘萍认为,这是内外资种子企业最大差距所在。

  “种子效果是消费者最为注重的。”在宋杰凝看来,国内种子企业只有先从研发方面着手,才能最终提升竞争力。

  [观察]种业“研发积弱”困局未破

  监管部门一度希望通过政策推动行业整合,以期打造出“大船”带动行业发展。农业部颁布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自2011年9月25日起施行。在政策的推动下,上市公司纷纷在种业方面推进并购。

  余欣荣在上述发布会上透露,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在不断加快,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种子企业总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减幅达40%;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106家,增幅近2倍;销售额过亿元企业119家,增幅30%;前5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已占全国30%以上。

  然而,规模的整合并没有解决最根本性的问题。“品种间同质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使得套牌假冒等违法行为虽禁难止,部分市场还出现低价倾销的现象,种业市场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国内种子上市公司荃银高科此前坦承。

  事实上,在这轮大整合启动时,中国种业也遭受到一波罕见的库存压力。在2013年年报中,包括丰乐种业、登海种业、隆平高科等销售规模在10亿以上的种业公司都提及去年库存压力大。这3家公司去年种子的库存分别为37.2万吨、64.7万吨和134.3万吨,然而其2013年种子销量也仅是50.8万吨、56.4万吨和123.9万吨。这意味着即使其今年不生产,库存几乎也能支持今年全年的销售。

  就在半个月前的互动易交流平台上,荃银高科坦言,今年种子行业整体仍然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公司也不例外。

  “重量不重质是国内种业公司和行业遭受高库存压力的根本。”宋凝杰指出。而一切又要再回到目前国内种子企业的研发能力上“作为种企,研发育种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国内种子企业要加大研发的投入,另一方面则要完善销售网络,重视品牌战略的打造。”刘萍认为。

  作者:黄丽嫦 王斯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