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中棉所科技创新驱动“中国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1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188
 

   本报讯(记者 王玉琪 孙维福)一个棉研所,半世“中国棉”。从协作推广药剂拌种,实现建国初期棉花亩产历史性翻番,到成功培育早熟短季棉,创立长江、黄河流域麦棉两熟耕作模式;从精心繁育抗病优质棉品种,挽救濒临绝境的新疆南部棉区,到奋力攻克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育种难关,夺回被国外棉种独霸的市场……秉承科研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建所50多年来,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简称中棉所)发扬“埋头苦干,甘于奉献,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精神,胸怀国家棉花安全责任,瞄准世界棉花科研前沿,在国家棉花生产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出色地履行了棉花科研“国家队”的特殊使命(本报5月19日头版头条曾作长篇报道)。

    中棉所于1957年8月在北京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棉作室基础上成立,1958年3月整建制搬迁到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建所以来,中棉所始终根据我国棉花产业发展需要,围绕不同历史时期棉花生产面临的诸多瓶颈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培育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棉花优良新品种,为实现粮棉双增产、开拓壮大新疆棉区、打破国外抗虫棉垄断、推进植棉机械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每当我国棉花生产低迷徘徊的关键时刻,中棉所总会挺身而出,以其优良的系列品种服务产业需求,高峰时期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曾占据“半壁江山”,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产业重大需求。中棉所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始终扎根棉花主产区,瞄准国家棉花战略需求,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共培育出不同类型的棉花新品种88个,尤其是培育出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扭转国外品种垄断局面;推动麦棉耕作改制,缓解粮棉争地矛盾;攻克枯黄萎病难题,促进棉花产业发展。在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坚持原始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中棉所始终牢记历史使命,坚持“顶天立地”的创新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在重要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的重大创新成果。牵头棉花基因组测序,抢占国际科技前沿;发现光敏芽黄不育系,突破杂交棉制种瓶颈;创制矮化材料,助力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盐碱旱地植棉,保障粮棉产业安全。

    推进协同创新,发挥国家队引领作用。中棉所始终坚持协同创新,广泛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育种企业等开展科技合作,搭建棉花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和公益服务平台,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全国一盘棋,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为了突破棉花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障碍和瓶颈,棉花所联合多家基础研究单位和育种单位,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形成了棉花“基因转化—种质创新—品种培育—产业化”的研发转化体系,实现了国内棉花研发力量上中下游的优势配套。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带动下,棉花所不断凝练科技创新目标,调整学科领域方向,优化研究机构设置,将29个课题组凝练成12个创新团队,建立了以关键技术突破为研究目标的“产业链”式新型科研组织方式,形成所内联合攻关的高效协同机制。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有效共享。棉花所在全国设立130个区试点,形成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网。海南科研中心立足为全国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校、生产单位、种子企业提供南繁科研服务,承担了全国棉花南繁面积的60%~80%。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3年来,已向全国从事棉花研究的中青年科学家发布开放课题63项,有效发挥了培养棉花高层次科研人才和交流平台的作用。

    截至目前,中棉所已累计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种90多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2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仅在1990~2010年,“中棉所”系列品种就累计推广3.57亿亩,占同期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26%,最高年份达50%。在粮棉油主要农作物中,同一单位品种能够在全国范围如此长期、大面积推广种植,堪称奇迹。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