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气象 » 正文

豫中大旱:玉米被旱“矮”农民抽水灌溉成本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31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浏览次数:238
 

  河南商报记者 段睿超/文 侯建勋/图

  编者按

  7月28日,我省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

  这是我省63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夏旱。长达三个月的旱情致使一些城市无水可用,1351万亩秋作物受旱。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走访了旱情比较严重的平顶山市叶县的一些村庄,看看大旱背后的农村生活、生产场景。

  自秋播以来,平顶山叶县的农田里几乎没有有效降水。往年同时期已经一人多高的玉米,现在大多数还没膝盖高。

  久等无望的农民终于失去了耐心:有的拿起闲置多年的灌溉工具,开始抗旱保秋;有的不具备灌溉条件,或是在计算完灌溉成本之后,无奈选择了放弃。

  被天激怒的村民

  被旱“矮”的玉米

  7月29日下午,久旱的平顶山叶县迎来了为数不多的一场“降水”。水降在县城中心地带,一个被称为“中岗”的交叉路口,持续了不到一分钟。

  这次降水的喜悦在叶县毛庄村村民王艳超的心头坚持了不到半分钟,便被愤怒所代替。

  “这狗日的天。”他站在院子里骂着,从嘴里捏出一个烟屁股,狠狠地摔在地上,转头回了屋。

  自秋播以来,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不少村民说,他们那里并不是一滴雨没下,而是缺一场酣畅淋漓的透墒雨。

  该县大林头村村民娄盼说,往年这个时候,玉米都有一人多高了,今年却只有三四十厘米高,“连地都盖不严实。”

  娄盼所说的情景,现在在整个平顶山地区的农田里,是寻常景象。沿着叶县县城到任店镇的一条水泥路行走,映入眼帘的大多是裸露的黄土地和大葱般高低的玉米。

  算算浇地成本

  只好听天由命

  古路湾村村民娄小三说,在他50多年的记忆里,从未出现过今年这般的情景。如果在旧社会,这样的年景肯定要饿死人。

  大旱使村民们分成了两拨:努力抗旱的和听天由命的。娄小三属于后者,“别说是地里没井,就是有井我也不会去浇地。”

  他大致算了一下浇地的成本:用电浇地可能会好一些,一亩地30多元钱;用柴油机浇地,一亩地七八十元钱,再加上当初买种子、化肥的钱,大致要1100元钱。依现在的天气,到收玉米最起码还要再浇3次,玉米现在每斤1元多点,“不算工夫钱,一亩地的产量如果在900斤以下都是赔钱的,但依现在的情况,一亩地产900斤玉米是不可能了。”

  浇地只能靠水井 水井却年久失修

  娄小三还没有把购置新型水泵和发电机的几千元钱计算在内。

  水井都是十几年前打的,随着水位下降,很多当年购置的自吸泵已经抽不出水了。

  “今年浇地大部分都是新买的潜水泵。”古路湾村村民郑遂堂说,“大部分村民用柴油机发电。”

  娄小三说,以前村子里水很多,十几年前分地时村里修建的灌溉渠大部分被扒,之后农业用水就开始依靠水井了。

  “目前村子南边的地里一共有17眼井,能用潜水泵抽出水来的只有9眼。”娄小三说,不少水井因为年久失修,都已不能使用。

  浇还是不浇 村民们陷入两难中

  尽管浇地可能会导致折本,但不少村民还是决定抗旱保秋。

  7月28日,叶县大林头村村民娄建宾,正在田里浇地。

  因为自家地里有水井,娄建宾在旱情初露时便开始给玉米浇水,“已经浇了四遍了。”他说,他计划在立秋前再浇几遍。

  而那些浇地晚的村民,则陷入了两难境地——继续浇,不知道将来产量合不合成本;不浇,已经浇过几遍了。

  有的村民浇地是为了让心里舒服一些,“庄稼是农民的命,眼睁睁看着它们旱死,心里老不是滋味。”

  一些村民看到电视上说南方闹水灾,便开始自我安慰。“旱了比涝了强”的情绪开始在村民之中发酵。

  “那也是,旱了只要不影响吃水,不过是一季庄稼的事。”娄小三也宽慰自己,要是涝了,家里的东西都被冲跑了不说,有可能还会丢了命。

  说着说着,他定定地看着不远处几乎没有了绿色的玉米地,便不再说话。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