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日报 》( 2014年08月13日 07 版)
几个月来,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体系专家根据旱灾区生产实际情况,总结提出以下抗旱减灾措施:
有条件、有水源的地块要及时科学浇灌。浇灌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5点过后进行,灌溉后结合除草及时进行浅锄中耕,减少水分挥发。
利用近期降雨过程,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促进绿豆后期生长。降雨过后亩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对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增加营养,健壮植株,提高后期荚果产量,减少旱灾损失。
及时防治各类病虫害。干旱造成虫害偏多,豇豆荚螟、棉铃虫、蟋蟀等已经出现高发趋势,要及时防治。可在降雨过后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43%戊唑醇12毫升,对水6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及时收摘已经成熟的豆荚,促进下批花荚形成,弥补前期产量损失。
做好田间排水准备工作,以防大旱之后出现大涝。
其他作物绝收田块补种食用豆。具体操作如下:(1)光温资源比较充沛的地区,可及时腾茬,将秸秆转化为饲料。并抓住今后降雨机会,及时补种早熟绿豆、豇豆,以弥补旱灾造成的损失。补种时间应在8月15日以前,品种应选择冀绿7号、保绿942、保绿942-34、冀绿9号、郑绿8号、中豇4号等早熟品种。(2)小麦播种较早的北部地区,可利用绿豆的养地作用,在开花结荚期进行掩青,培肥地力,以提高下茬小麦产量。绿豆应选择生长较快、植株高大、枝繁叶茂的品种,如:中绿5号、中绿8号、苏绿11-8等。
目前,我国北方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陕西、新疆等地旱区陆续降雨,旱情缓解。有关体系专家正深入基层,指导农民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以减少旱灾对食用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