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文艳报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种子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至关重要。一直以来,鉴于它的重要作用,从“种子企业无种”到“转基因”,业内人士对于种子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
作为农业大国,国内种业可谓“危机四伏”。据悉,我国种业存在高库存、弱研发和‘盗种’的不堪现状;由于投资周期长,当期收益小,因此,“无种”现象也特别普遍;此外,我国大多数小型企业根本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无法建立研发机制,相当多公司还处在依靠代繁和贴牌生产求生存的尴尬境地等。
种业现状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种业是我国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对于种业发展,近几年高层频发的文件力度之大,史无前例。国务院在2011年就连续出台相关文件扶持我国种业发展。从《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到《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再到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而今年种业又被确定为改革年。
近期,农业副部长余欣荣在公开场合表示,农业部会同18个国家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协调组成员单位,将主要政策措施细化为21项任务。
余欣荣介绍,这些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一是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改革;二是支持企业提高育种创新能力;三是组织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会同科技部,以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蔬菜为重点,编制国家良种重大攻关五年规划;四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管理,编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五是推进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六是加大种子市场管理力度。
博隆兴业咨询分析师朱翔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00多个,从事育种科研的专业研究所达400多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育成各类农作物品种5000余个,搜集、整理种质资源35万份以上,科研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仅1997年-2000年全国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品种就达284个,相当于我国“八五”期间审定品种总数的2.41倍,年审定品种总数相当于“八五”期间审定数的4倍。
“无论在增产,还是在抗病、抗虫、抗旱等方面,都比老品种有了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在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选育方面,一些品种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育种方法上,植物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育种方面也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中国农作物种子科研和生产取得了较大成绩。”朱翔说。
当前,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达40%,种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10.47, 0.18, 1.75%)有效供给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
“近年来,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13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已突破780亿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行业研究员田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瓶颈凸显
欣喜之余,我国种子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其实,早有媒体在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时,就提出中国种业存在高库存、弱研发和‘盗种’的不堪现状。”田悦表示,我国种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集中度比较低,公司多而小,同时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种子的品种保护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化竞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种子的一个品种要推向市场,一般都需要8-10年的时间,其中要经过选育、审定等时间,这期间需要种子企业持续的科技投入,以较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撑,不过投资周期长,当期收益小,因此,“无种”现象特别普遍。此外,我国大多数小型企业根本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无法建立研发机制。
“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技术比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其做大的目的就是做强,国内种子企业在技术要求高、利润空间大的杂交种子和经济作物种子方面发展不多。科技创新能力实力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相当多公司还处在依靠代繁和贴牌生产求生存的尴尬境地。”朱翔对记者说。
“另外,中国种子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也存一定差距,特别是在育种新材料、育种新方法和植物基因工程育种的应用与推广方面。朱翔表示,中国种子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也是重要问题。”
朱翔进一步表明,我国现行种子管理体制,政、企职责不清,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没有形成高效运行、良性循环的种子产业体系,影响了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从80年代开始,我国高层就已制定了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杂交高粱以及小麦、棉花和常规水稻种子的生产(繁、制)规程,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实施细则》、《种子检验管理办法》、《种子管理员证、章管理办法》等规章,并有20多个省(市、区)人大或政府颁布了地方性的种子管理条例。
《种子法》的颁布实施,为加强中国种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远远不够。
著名种业专家刘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对于知识产权问题侃侃而谈。刘石认为,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内的育种体系,育种单位和同一育种单位的不同育种者之间没有充分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国内以育种家个人为单位的育种活动不断重复育种思路,材料和组合。
据刘石估计,全国的育种投资,资源约有2/3以上被浪费了。这是导致我们科研水平无法拉近与世界先进水平国家距离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由于长期的“各自为战”,科研材料,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将是阻碍中国未来科技进步的巨大障碍。
从上述业内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种子产业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能力。事实上,我国的种子企业和国外的企业不仅在产品质量,包括售前和售后服务都落后国外。
对于当前我国种子企业存在的问题,朱翔举例说,以国产大豆为例,国产大豆竞争力低、产量低、出油率低、价格贵等问题。同时在售后服务上国外的种子公司在农民卖不出去的时候还可以帮忙联系仓库,而国产企业却做不到。
当然,面对问题不是最终目的,如何解决才是关键。
种质创新是关键
朱翔认为,中国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品种的问题,种子质量才是种业竞争的关键。培育成一个好品种只是完成了种业技术创新的40%,而对于商业化育种来说,大量的工作还是集中在种子的生产过程中。种子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从育种材料到商业化产品,这之间要经历若干环节,而我国种子企业在生产种子的环节上能力有所偏差,企业往往只重视种子的发芽率,却忽视了种子的纯度、活力、生命力、健康性等多项指标,这也是造成国产种子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我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科研机构在育种目标设置、育种战略、育种计划、信息、育种资源等方面各自为战,并没有太多的互相交流,因此也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企业做大也尤为重要,只有做大了企业才有能力和资源展开种子的研究和推广,多年来,我国沿袭的传统育种模式是科研院所的教授带着一帮学生的‘课题组制’,选育规模小、低水平重复、育种效率低。作为市场主体的国内种子企业多数‘只买不研’。他们面对着分工精细、育繁推一体化的跨国种企,就好比‘小作坊’博弈‘大工厂’,根本不是同一个重量级。”朱翔坦言。
田悦也系统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种业问题的解决路径。
首先,种业需要发展,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是必不可少,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需要充分发挥在种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服务作用,规范行业行为,建立公平、公开、统一的种业市场,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其次,种业的竞争是新品种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因而种子企业或者政府需要对相关的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同时种子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互合作,以较小的成本获得科技创新与新品牌开发方面的优势。
最后,知识产权方面不容忽视。有了新的品种,种子的核心竞争力还在知识产权上,新品种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技术方面,也包括法律法规方面。我国有必要制定和修改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使种业的竞争在知识产权方面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同样是育种问题,刘石颇有经验地提出需要战略育种,而战略育种离不开科研,对于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刘石认为需要解决3个层面的问题。
其一,科研和育种战略。这是科研院所领导层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其二,科研和育种操作层面,重点是种质资源,核心应用技术,育种思路,信息与资源共享体系,以及测试体系的建设问题。这是项目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其三,是体制或者机制问题。这里主要是指所有制,决策机制和奖励机制的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问题。这应该是有国家政策制定层面官员所平衡和逐步解决的问题。
刘石进一步表明,当然解决问题,需要澄清几个问题,一是基本战略,二是战略定位的问题,三是基本模式。
所谓的基本战略是指自主研发,科研外包,战略联盟还是购买引进。所采用不同的战略核心考虑的问题是,投资的力度和投资回报周期,吸引人才战略和稳定性,科研项目的控制力和风险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能能力的问题等。
而战略定位是指是采取“领先战略”,“跟随战略”,“还是低成本扩张战略”。不同战略各有优劣,需要与公司整体战略和持续投资能力相配合。
对于基本模式而言,是坚持传统育种,还是主攻生物技术,还是熊掌和鱼皆想兼得,还是在这些层面上采用中心突破,或是全面开花的模式等。总之,要明确坚定不移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育种思路和战略。
由此可见,对于战略育种问题,不仅是眼前的发展,而且还涉及到长远的发展考虑。
未来发展
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这不仅要立足国内市场,还应走向国际,而走向国际市场要想不成为一句空话,还需要用自身实力来说明。
当然,走向国际市场,利用核心技术是一种必然选择。刘石表示,核心应用技术主要是指生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单倍体技术。
“对于核心技术而言,关键是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对于未来传统育种技术和种子产业的冲击和提升作用。国内种子企业不能够满足于某项技术的基本掌握和发表论文,要迅速形成高效、低成本的流水线式的生产能力,形成生产力,否则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刘石告诉记者。
另外,对于国内种子企业国际接轨的问题,曾有媒体指出:农业人才匮乏是主要问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其他产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这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尤其是国内种子企业在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时候,显示出极大的发展瓶颈。
我国种子企业的国际化可能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人才、技术这些关键词必不可少,当然市场的营销也需要我们去完善,其实每一个独立的方面都不足以改变种子企业的现状,种子企业所面对的系统改变或许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