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肃省气象部门获悉,50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高于同期全国和甘肃的“变化”,尤其是近30年来这里“变暖”趋势明显。尽管总体呈增加趋势的年降水量使当地极端干旱事件有减少趋势,但这并未改变其整体的干旱特征。
甘肃省气象部门最新发布的《近30年河西走廊地区的干旱发展情况》指出,近30年,河西走廊地区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率达0.46℃/10年;年平均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增率为6毫米/10年,总体有向暖湿化发展的趋势,但这种变湿趋势并不明显。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极不均匀,平均年降水量150毫米,不足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2毫米)的1/4。其生态异常脆弱,为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区。
调查显示,从1987年后,河西走廊地区年均气温上升幅度逐渐加大,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1996年以后,年平均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2013年是河西地区最暖的年份,年平均气温为8.1℃,比近30年(1981—2010)平均相比偏高1.1℃。
与此同时,50年来河西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与近30年(1981—2010)平均相比,20世纪60年代降水偏少,80年代中期以后降水偏多。
气象部门认为,水资源缺乏是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人们长期对水资源的过渡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造成了天然绿洲退缩、地下水位下降、内陆河断流、沙漠化扩大、植被破坏、土地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严重的农业资源问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