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记者揭秘“亩产破千公斤超级稻”背后的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22  来源:华西都市报  浏览次数:183
 

记者探访袁隆平湖南实验田  揭秘“亩产破千公斤超级稻”背后的故事

原标题:改变世界的老头,依然淡定

  袁隆平的实验田。

 

  超级杂交稻。

  「人物介绍」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提名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0月16日晚9点左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附近的隆化酒店,自助餐厅人已经很少了。

  正吃着饭,秘书周萍跑过来告诉邓启云:“袁老师也来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转过头去,袁隆平正端着盘子,一个人站在菜台前夹菜,背有些佝偻。邓启云放下餐具,过去跟老师打招呼。看到华西都市报记者,袁隆平伸出手来握手。听说记者来自四川,他用四川话说了一句“你好”。

  这位84岁的老人,看上去有些疲倦了。

  前些日子,他一直忙着湖南溆浦县实验田的那些事。10月10日,溆浦县横板桥的实验田终于通过农业部的测产验收,亩产突破一千公斤,成为世界级的新闻。中国科技部评价说:“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再次登上世界之巅,将载入世界农业科技史册,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一个世界奇迹。”中国农业部则评说:“表明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将对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超级稻奇迹﹄诞生记

  “只要老天爷帮忙,就没问题”

  10月10日,农业部组织的验收专家,正在检测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试验田。等待结果的所有人都异常紧张,而袁隆平总是很淡定,告诉大家“没问题”。

  农业局长的心事

  10月,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谷浪翻滚。大片金黄的边缘,竖着一块牌子: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千公斤高产攻关示范基地;面积:102.6亩;首席专家:袁隆平。

  溆浦县农业局正忙着迎接农业部测产验收。

  10月8日,局长张克松接到袁隆平秘书的电话。“袁老师身体不好,不能过来了。如果过了(亩产千公斤),新闻发布会放在长沙开。”张克松有些失望。

  “袁老师不来了。”放下电话,他告诉技术组长舒友林。

  9日中午,袁隆平秘书又来电了。“袁老师亲自过来,就在现场开新闻发布会。”张克松赶紧把消息告诉局里的专家们,大家都很高兴。

  10日上午,袁隆平坐飞机到达怀化芷江机场,溆浦县派了政府最好的别克君越前往迎接。农业部组织验收专家来自全国各地,已经先期抵达现场。为了报道这一世界级的新闻,上百的记者早已抵达。

  上午8时,稻谷开始收割。11时,看到袁隆平到了,所有人全都围了过去。

  “袁老师辛苦了!”“收割完了吗?”一边与人握手,袁隆平一边问。

  张克松赶紧汇报:“还有一个点。”随即把另外两个点的毛谷(刚刚收割尚未去杂的稻谷)数据报给他。“过千公斤没问题。”袁隆平笑了。

  袁隆平这样说,张克松的紧张一下没了。之前农业部正在测产,他心里一直在打鼓。农业部的验收,是非常严谨的。验收前,这102.6亩田,被绘图分割成小块并编号。按照农业部的测产验收规则,由县农业局推荐最好的田,另外再以抓阄的方式,抽出其中两块田,然后进行称重验收。

  验收的时候,所有参与攻关的专家都不得参与。

  所以张克松和其他专家都有些紧张,只有袁隆平,笑得很自信。

  11时30分,三块实验田稻谷割完,晾晒;下午两点,用风车去杂,称重;下午3时,农业部验收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宣布:百亩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

  一个小时后,农业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数据。

  84岁高龄且身体不适,为何远赴几百公里参加测产验收?

  “和身体比起来,攻关更重要。”袁隆平说。

  实验田的牵挂

  第四期超级稻攻关实验田,袁隆平在全国布置了20多个,其中包括四川巴中的100亩。但溆浦的这块实验田,袁隆平一直很牵挂。

  两年前,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完成后第一次开会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隆平就提出了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的构想——攻克亩产千公斤难关。

  此前,已经进行了三期实验,从亩产700公斤到亩产900公斤。

  从第二期实验开始,袁隆平就在溆浦县设立了实验田。溆浦属于怀化市,袁隆平发明杂交稻,就是在怀化的安江农校。后来又在溆浦搞制种实验,他对怀化的气候地理非常了解。

  去年,袁隆平提出,在溆浦搞一块1000公斤攻关实验田,至少要100亩。溆浦县农业局将这块田放在横板桥乡的红星村。种子是袁隆平亲自选定的:Y两优900,他认为这个种子,有突破亩产一千公斤的潜力。

  袁隆平派出顶级专家,从育芽到施肥施药,所有的种作,全程指导。

  很快进入稻谷开花结实的关键时期。

  8月11日,袁隆平来到横板桥乡,现场查看后,在溆浦县农业局开会:“这个品种好,你们要加强管理,后期管理是最关键的。”张克松说,袁隆平很肯定溆浦县对实验田的重视。

  但张克松还是没底。8月下旬,舒友林打电话向袁隆平汇报,长势如何,抽查谷穗颗粒多少……袁隆平听了后说:“你们这里过千公斤的希望很大,良种良田良态良法是关键,你们有这个优势,好好搞好管理。”这话让溆浦县农业局全体上下非常振奋。

  这段时间,溆浦县一直下雨,袁隆平还是有些担心。9月初,舒友林到长沙,去袁隆平家里汇报工作。袁隆平给爱人邓则介绍:“这是溆浦县农业局的舒站长,是安江农校毕业的。”袁老师还记得自己是安江农校的,舒友林很高兴:“目前部分田能过(千公斤),如果以后天气好,很有把握。”

  袁隆平笑了笑:“只要后期老天爷肯帮忙,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只有看天了。”

  9月20日后,天气转好了。舒友林再次向袁隆平汇报后,袁隆平派了两批人到实验田测了两次,后湖南省农委会又派了人过来,一次比一次产量高。

  第二次测产的时候,大家心里就比较有底了。

  9月29日,离农业部测产还有10天。袁隆平打来电话,说请省农委会组织7位专家,按照国家农业测产标准来测算3块田。测算后,毛谷亩产为1200-1300公斤,但当时下着雨,水分很多,所以亩产实际上只有991.78公斤。

  报告给袁隆平分析。他告诉专家们:“还有10天,每天可以增加5斤(每亩),完全可以增加30公斤(每亩)。”

  说这话时,还是一贯的镇定自若,成败不惊。

  果然,农业部验收组最后的结果是,平均亩产1026.7公斤。

  明星的背后

  老顽童袁隆平打牌钻桌子,输了不赖账

  身价千亿开熊猫车

  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各种荣誉和奖项纷至沓来,袁隆平被国外专家称作“杂交水稻之父”,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最近连续几年,袁隆平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用了新稻种,农民们的产量大幅提高,他们感受到了袁隆平的恩惠,制作了“天降神农,造福人类”的牌匾,带着土鸡等送到长沙;有的农民自掏腰包数万元,为袁隆平雕像,称他为“米菩萨”……其杂交稻被称为“第五大发明”,袁隆平也上过纽约时代广场广告牌上的中国形象短片。

  2008年,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而邓启云则认为,如果袁隆平的杂交稻申请了专利,那现在的首富非他莫属。这年,他去逛车展,在奔驰车旁看了一眼,被网友认出来,网上一阵爆炒。可他后来买了一辆吉利熊猫,用来去实验田看水稻。

  袁隆平成了明星,走到哪里都人山人海。他的粉丝不仅有老一辈的50后、60后,更有80后、90后,粉丝涵盖各种人群。邓启云记得,有一年,他陪同袁隆平前往武汉大学作演讲,因为来的人太多,演讲场地一换再换,最后只得在操场上进行,“操场上全是人头,望不到头。”

  袁隆平说,虽然他不喜欢走到哪里都有领导迎接,“说什么欢迎莅临指导呀,很麻烦。”但对于人们合影的要求,却也从不推辞。

  “老农”袁隆平打牌输了钻桌子

  张克松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前些日子,袁隆平还在打点滴。10月16日,记者看到,袁隆平已经恢复健康。近年来,他也戒了烟。只是偶尔还跟人打打麻将,活动活动筋骨。

  前段时间,袁隆平再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但他并没有在意。诺贝尔和平奖旁落他人,他也没有任何意见。

  在记者眼中,袁隆平憨厚朴实,黝黑的皮肤让人觉得他就像田间农民。袁隆平也很活泼,骨子里有另一种浪漫,也很“接地气”。

  1953年,袁隆平拿着分配通知,到湖南农业厅报到,被分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教书。

  在这里,袁隆平学会了抽烟,也常常跟同事打争上游,输了就钻桌子;他也会用四川话开玩笑。而打牌输了钻桌子的赌注,一直持续到他老年。有时候他让一些记者陪他一起打打麻将,“有一次他们想把我钻桌子的镜头拍下来,可我身手麻利,一下子就钻过去了。”而他的好友雕塑家龙跃平也回忆,袁老常打趣自己和别人打麻将,输了也一样钻桌子。

  袁隆平回忆,读书的时候,数学很差,自己也不喜欢数学。他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很重要,自己小时候写作文,写了一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可将梭字写错了,被老师拿出来说了好几次,于是就不再喜欢上那位老师的课。

  他喜欢同学在毕业册上评价他的话“自由散漫”,他认为,正因为自己不受传统理论的束缚,才让他发明了杂交稻。

  现在,袁隆平已经84岁高龄,但他仍然豪迈:还想实现每公顷产粮16吨的梦想。

  也许,这么多年来,他并未老过。

  奇迹的背后解决3500万人吃饭问题

  邓启云见识袁隆平的镇定,是在1987年。

  当时,邓启云还不是袁隆平的学生,他在安江农校教书。寒假,邓启云搭袁隆平的便车,前往浏阳,要翻过雪峰山。当时是一辆老式吉普车,在经过雪峰山时,遇上冰雪路段,下坡时,突然车轮打滑,直接朝下滑,司机刹车也刹不住,邓启云和司机都吓坏了,可袁隆平面不改色心不跳,稳定了司机的情绪,吉普滑了很长一段路,还好最终停下来了。

  邓启云说,如果没有袁隆平的毅力,就没有杂交稻的成功。

  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江农校教书。那个年代,正值中国大饥荒,“袁隆平亲眼见到路边被饿死的尸体”。

  1960年夏秋季节,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奇特的稻谷:比一般稻谷高,穗子比一般稻谷更大,在稻田里如鹤立鸡群。他赶紧采摘下来。1961年春天,他将这些种子种进实验田,但是,这些种子却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而是参差不齐,没有一株赶得上其“母亲”。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这天是星期天,下着雨,袁隆平与同事打牌“争上游”,跟往常一样,输了钻桌子。就在袁隆平弯腰要钻桌子时,突然打起了炸雷。袁隆平突然站起,愣了愣,然后冲进雨中……大家找到他时,他正在实验田点数。“1028株,768株为一种形态,256株为另一形态,正好符合孟德尔的遗传法则!”

  袁隆平认为,他去年发现的这株优良的稻子,是天然杂交稻,这打破了当时水稻不能杂交的经典理论。此后,袁隆平开始构建杂交水稻理论体系。他派助手李必湖前往海南,寻找不育野生稻。1970年11月,在一次野外小便时,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野生雄性不育稻株,如获至宝。

  1975年,袁隆平终于摸索出一套高产制种技术,为杂交水稻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铺平道路。1996年,由袁隆平牵头超级稻育种攻关亩产产量——2000年破700公斤;2004年破800公斤;2011年破900公斤;今年10月10日,突破1000公斤。

  10月16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看到,农业部、科技部、中央统战部、湖南省委、湖南省委统战部等发来的贺信,贴满了展览板。

  2006年4月25日,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袁隆平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世界著名科学家西瑟罗纳介绍袁隆平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新闻背景/

  超级稻亩产

  1026.7

  公斤

  袁隆平创造世界奇迹

  农业部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相关专家,10日在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对102.6亩杂交稻“Y两优900”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最终确定百亩片平均亩产为1026.70公斤,这意味着我国成功实现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目标。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