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田冰川:以终端需求为导向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2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194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田冰川

    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商业化育种提供了内在推动力,而种业全球化已经成为我国商业化育种的催化剂。加快构建我国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在培育一批突破性品种的同时,引导科研单位育种人才、育种技术和育种材料等科技资源向企业有序流动,形成科企紧密合作的有效机制,从而推动种子企业加强商业化育种能力和条件建设。

    满足多样化需求

    商业化育种的本源应该是从产业中来、向产业中去。因为种业企业面临着来自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业全产业链上下游利益格局变化等来自天地人各要素越来越大的压力。种业企业既受到气候、耕地、病虫害等自然方面的约束,又要满足作为种子用户的大田生产者和作为终端用户的消费者的要求。这样多样化的需求压力,必须通过商业化育种来从品种上加以解决。因此,商业化育种的目标,必须要将多样化的需求聚焦到各作物、各区域(亚区域),凝练成非常具体的性状目标体系。

    因此,商业化育种,是产业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的体系。要以农业产业链的终端需求为导向,以大田生产的趋势性关键问题为中心,平衡产量性状与绿色性状,重点攻关绿色性状,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条倒推布局

    商业化育种应该从下游需求出发倒推,也就是说按照产业链条从后端到前端的顺序布局:产业应用、筛选测试、品种培育、亲本创制、基础支撑。

    其中,在产业应用环节,无疑应由企业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核心,科研教学单位、农技农机等服务组织参与其中,提供全程种植栽培服务。在筛选测试环节,由企业主导,政府监管,以区域为基点,以产业需求的性状指标体系为目标,科研教学单位提供支持。在品种培育环节和亲本创制环节,应该由目前科研教学单位为主,向强化企业应用型育种为主转变;企业要在掌握产业需求、确定育种目标、组织育种过程、确定投入产出、实施成果激励等方面,体现出市场化的优势;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之间,在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上,需要协同协作,优势互补。在基础支撑环节,应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科研教学单位的基础性、资源性创新意义重大,但是重点企业也要围绕建设商业化育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

    因此,商业化育种,是市场化改革后企业向研发领域不断延伸及市场化机制日益主导的体系。

    技术集成创新

    近年来,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引领种业创新日新月异,已步入分子育种的新时代。国际上有些种业公司基于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已经开发出与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和抗病抗逆等数量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构建了庞大的分子信息数据库;依靠精密设施设备和长期的基础积累,形成了庞大表型数据库;在发展生物信息学基础上,构建了表型数据和分子数据的有效衔接,架起了种质基因资源信息和庞大的表型数据的桥梁,建立起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了育种效率,使育种工作实现了由“经验”向“科学”的根本性转变。

    从全球范围的发展趋势来看,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的集成创新体系有效实现了遗传增益率高、准确性高、预见性强、可持续性强。

    因此,商业化育种,是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集成,大规模、高通量、专业化、流水线的体系。

    整合资源明确主体

    目前,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资源整合的模式,鼓励包括科技成果资本化,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有实力的企业并购转制科研机构,打破界限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等。

    在进行上述资源整合时,我认为需坚持4个原则:一是市场化自愿组合,源自本源,需求真实可持续;二是基础扎实,条件成熟,优势互补,水到渠成;三是责任主体明确,后续资源的自主投入有保障,不太赞成一大堆企业搞股权分散、权责分散的合资企业;四是鼓励模式创新,鼓励多元化,创造宽松的行业发展环境。

    因此,商业化育种,是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深化,技术、知识、劳动、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体系。

    中国深度全球广度

    在我国,玉米和很多蔬菜品种都是外源性作物,并非原产于中国。很多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也是来源于其它国家。因此,未来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必须是既拥有扎根中国本土的深度,又必须拥有放眼全球视野的广度。要更多的吸收全球的知识、技术、资源、人才来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服务。对于外源性作物,尤其要按照国际规则和市场准则,引进、吸收全球的资源与技术,弥补我们的不足,集成创新、为我所用;对于本土优势作物,要强化原始创新,按照国际规则予以保护,并走出去、全球布局。

    因此,商业化育种,是实现“本土视野与全球视野、资源与技术、‘走出去’与‘引进来’”三个结合的体系。

链接

    我国商业化育种体系尚处于构建阶段

    整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的商业化育种处于体系构建阶段,主要体现在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的探索不足,原始创新成果匮乏,育种资源、基因、材料和人才等基础性资源支撑尚不坚实;完全自研自创自主的亲本材料与品种组合比例不高;大面积应用的突破性更新换代品种还不多等等。但是可喜的是,也有少数真正立足于长远的龙头企业,已经将占销售收入之比超过8%甚至是超过10%的当期利润拿出来投入到长周期的育种研发上,并且在商业化育种的体系构建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并形成了较好的科技平台和可持续的研发能力。

    产学研战略合作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和大学,这是历史,也是现实。传统科研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研发与推广、研发与应用相脱节的问题虽然在当前备受诟病,但这些资源和人才队伍是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形成的,为我国种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也是将来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在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资源和人才队伍充分利用起来,并使之进入商业化育种体系中。以往的产学研合作,停留在简单的成果转让、成果买卖更多一些,以企业先期投入和定期投资、科研教学单位交付约定的品种为主。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