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北京农技站西瓜育种:大专家不愿意干的我们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2-0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232
 

大专家不愿意干的我们干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西瓜育种纪实

 

图为瓜农正在收获西瓜。资料图

    本报记者高杨

    1月14日北京迎来2015年第一场雪的时候,远在3000公里之外三亚南滨农场的穆生奇正紧张地和队友们一起收获去年冬天繁育的第二批瓜种。“离目标更近了!”电话中他难掩喜悦之情。小穆口中的“目标”,是培育出适合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高品质采摘型设施西瓜新品种。

    他们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第三代西瓜育种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推广站结合自身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开展西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推动京郊西瓜生产走上了高产、优质、多样、观光休闲之路,给首都市民带去了“瓜福气”。

    传与承——三代育种人的坚守

    西瓜是北京传统优势产业,翻开《北京志》,其中最早的种植记载可追溯到元末,庞各庄更是著名的“中国西瓜之乡”。推广站与瓜结缘,开展西瓜育种三十多年时间,可以说是“推而优则育”的结果。

    为改变之前北京西瓜产量低、口感差等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广站大量引进、筛选、推广新品种,从国内外引进品种173个,筛选出“京欣1号”、“黑蜜2号”等早中晚熟品种11个,延长了上市时间,市场供应量也增长了2倍。同时积累了原始材料,掌握了育种、繁种方法,为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

    “推广部门与科研院所、企业育种的最大不同,是能更好地满足市场与推广两种需求,并结合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站育种室主任王海波说。进入90年代,品质与产量兼优的西瓜品种成为主要需求,已有一定积累的推广站技术人员育成了“暑宝”、“花蜜”等晚熟系列品种,“暑宝”更是北京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籽西瓜品种。

    2000年以后,都市型现代农业赋予了西瓜更深层次的内涵,“可食可赏可摘”的新品种成为了主要需求,推广站也随之调整育种方向,主攻“多样性”、“采摘型”系列新品种,选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祺”等优良品种。他们的定位很清晰,“以需求为导向,在小市场里做大文章,瞄准北京特色和高端市场,大专家、大公司不愿意干的事情,我们干。”王海波说。

    品种选育同时,推广站西瓜育种人才也实现了星火传承,从第一代以申宝根为代表的专家,到以曾雄为代表的第二代育种人,如今包括穆生奇在内的“70后”、“80后”接过了火炬。

    30多年、几代推广站西瓜育种人的坚守与付出,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他们选育出通过全国和省级审定的西瓜品种20余个,形成大中小果型,早中晚熟性,不同花色,不同口感,适用不同茬口、长采摘期的系列品种格局,覆盖全国1/3的省份,累计推广360万亩。

    苦与乐——每年过两个夏天

    育种人都以在南繁基地拥有一块种子田而自豪,但其中艰辛远非一般人能想象。早期海南育种“一条蚂蝗当腰带、两只老鼠一麻袋、三只蚊子一盘菜”的艰苦已经远去,但没有海水、沙滩、椰林的惬意,简朴、辛劳、孤独时刻伴随着新一代南繁人。

    一个多月前,记者辗转来到推广站在三亚崖城的育种基地,一栋简易二层楼、一个大院子,和周围其他基地一样,育种人就住在被庄稼包围的“孤岛”上。为追寻优质的光热条件,穆生奇等十月初就来到了这里。如同候鸟,他们每年都要过两个夏天。

    “我们2005年就驻扎在这,2007年建了基地,130亩中有15亩专门用于西瓜育种。”晒得黝黑的小穆戴着草帽、挽起裤腿,俨然一副农民打扮。现在是关键的授粉期,天最热时恰恰授粉条件最好,早起晚归,育种人整天都泡在田里。

    记者看到,戴着竹笠的当地妇女蹲在瓜田中,极仔细地把西瓜母本的雄花一个个去掉,为授粉后的每个小瓜套上手指肚大小的纸帽,防止接触别的花粉;父本的雄花也用防虫网罩住,防止蜜蜂授粉。“授粉是精细活,我们也要消毒,防止粘上花粉。咱是当‘月老’的,不能把线牵错了。”穆生奇笑着说。授粉后,还要给每个瓜的藤蔓上挂上彩色小环来“命名”标记。

    辛苦繁忙不打紧,有时他们还要面对意想不到的危险。就在几天前,一位“不速之客”——一条两斤多重、比水管还粗的眼镜蛇突然闯入基地。“好在基地打工的当地人制服了毒蛇,类似的情况每年都有几次,我们见怪不怪了。”王海波说。

    相比自身安全,他们更担心“宝贝”西瓜受到伤害。在基地工作的当地“土专家”王元宵还记得2013年台风“海燕”登陆时的场景:“狂风卷起沙石,打在脸上和刀割一样。一转眼,刚种下的第一茬瓜就全毁了。”

    为了保住正处于育苗期的二茬瓜,穆生奇与另一位工作人员拼了命,三次顶着狂风给育苗盘里的西瓜苗加盖防风网。瓜苗保下了,累得虚脱的两个人瘫坐在地上,汗水和着泥沙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辛苦保下来的瓜苗种上后成果率达到了96%。

    期与盼

    “传祺”  ——西瓜带来

    “传奇”效益

    多年南繁北育加速了推广站西瓜育种的成果转化,近年来,他们成功选育并推广了绿皮红肉“红小帅”、绿皮黄肉“黄小帅”、黄皮红肉“黄晶”、黄皮黄肉“黄蜜”以及黑皮红肉“小神童”等系列品种。尤其是选育出采摘期长、储运性好、适宜连茬坐果的“超越梦想”和“传祺”系列,已成为京郊小西瓜的主打品种。

    庞各庄世同瓜园的园主张世同去年首次试种“传祺2号”:“这个品种特适合采摘,果肉脆、甜度高、个头适中,吃完后有种唇齿留香的感觉,而且瓜皮韧度好,能保持7~10天不裂瓜,比一般采摘期延长了一周。同时茬口好,能搞二茬瓜,这样一来效益好了很多。”一年下来,“传祺2号”也给老张带来了“传奇”,亩效益超过3万元。

    推广站选育新品种极大丰富了产品类型,满足了首都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推动了京郊西瓜品种换代升级,栽培面积一度占到京郊小西瓜的五成左右,并获得了全国西甜瓜擂台赛“综合奖”及“新品种奖”等多个奖项。

    推广站还发挥自身优势,配套了无籽西瓜高产栽培技术、延长西瓜采摘期的集成栽培技术、园区景观栽培模式及加工工艺等,集成示范了“双幕覆盖”、“多茬多果”等延长采摘期的关键栽培技术。新品种、新技术已覆盖京郊130多个西瓜采摘园,覆盖率达95%以上。

    如今,京郊西瓜种植能够满足市民“清明”、“五一”、“国庆”、“中秋”及“暑期”的采摘需求。树式、盆式、廊式等模式栽培的西瓜景观随处可见,西瓜贴图、瓜身雕刻、方型西瓜、玻璃艺术西瓜等生产工艺也得到推广,“接二连三”后的西瓜产业实现了更广阔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瓜农增收,仅采摘一项,价格较普通西瓜高了20%~80%,客流量也增加了25%~30%。

    刚育完两茬瓜的穆生奇即将回京,进入新一轮在京郊的春季育种。“北京正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更加高效、节水的西瓜新品种,我们任重道远,每天我们在天涯海角的努力其实就盼着市民的‘果盘子’和农民的‘钱袋子’能越装越满。”

记者手记

为“不务正业”的育种叫好

    高杨

    记者曾采访过南繁育种人,但这一次赴南滨农场,却为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所震动。一个工作人员的孩子来基地看父亲,当见到我们到访时他兴高采烈,又蹦又跳。父亲说,他在这就盼着有人能陪他玩,来了人就拉着不让走。听到这,我心里酸酸的,南繁人的坚守非你我所能想象。

    推广部门搞育种,多少有点“不务正业”之嫌,但采访之后,我理解了他们的良苦用心。推广部门一头熟悉市场,一头熟悉农民,还能配套栽培技术,正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其实大有可为。面对“非主业”工作,他们愣是自己想办法,愣是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办成了,种植面积还一度占到京郊小西瓜的一半以上,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传奇”!

    北京正努力建设“种业之都”,国家也鼓励多种形式,尤其是市场化育种方向,推广站紧追市场形势,瞄准首都高端市场的“果盘子”需求,不能不说是市场化育种的一个探索。他们定位很清晰,不在大型西瓜上搞竞争,而是“剑走偏锋”,在小市场里做大文章,这也是发挥市场细分功能的实践。难得的是,目前他们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团队,让工作有了延续性。作为记者,真心希望他们的坚守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国家现代种业发展需要他们的一份贡献。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