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2015年做抉择先看种业新趋势预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2-15  来源:北京华空纵横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作者:杨益军  浏览次数:1009
 

      随着种业政策力度和市场调整的深度不断增强,全行业制种面积及制种量连续两年大幅减少,2015年种子库存进入下降通道,行业进入新的景气周期,2015年是种业新周期的元年,行业发展预期加强。

      一、未来我国种子行业量增空间有限,主要看种粮比提高和行业集中度提升种子行业量增空间有限。

      我国种子行业总规模,从2000年的200亿元快速发展到2014年的720亿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从2012年后我国种业已经进入低速稳定发展周期,年增速在7%左右。种子需求量取决于耕地总面积、平均每亩用种量、种子的商品化率。从分项来看,耕地总面积是国家要保的红线,即使不下降也难以上升;亩均用种量由于种子质量的提升和播种技术的提高而有所下降;商品化率方面,玉米、杂交水稻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品种已接近100%,仅有粳稻、蔬菜、小麦大豆等还有一定空间。按照“种子需求量=耕地总面积×亩均用种量×商品化率”来计算,未来种子行业量增空间有限。

      未来主要成长空间将来自于种粮比提高。种子价格取决于粮食价格和种粮比,粮食价格近些年随着国内国际粮价的逐步接轨而逐渐趋于稳定,未来会有一定的刚性增长但增幅不会明显。未来种子行业主要的成长空间将来自于种粮比提高,种粮比即种子和粮食价格的比率,性能越优良的种子种粮比越高。目前我国杂交玉米和水稻种粮比仅在1:8-15,而美国则可以达到1:20-30,一方面是由于综合性能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种子市场分散,竞争混乱,低价低质、套牌种子横行,改善空间较大。

      种子行业集中度低,整合空间较大。目前种子企业总量已由2011年的 8700多家减少到 5200多家,减少了40%,而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106家,增幅近 2 倍;销售额过亿元企业119家,增幅 30%;前5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已占全国 30%以上,行业集中度始终在不断提升。不过行业仍然比较分散,大多数公司没有品种权,只是“代繁”或者“经销”公司,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差。近些年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进种子行业整合,通过财政手段、行政手段、市场手段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计划到2020年前50家种子企业的集中度要达到60%以上,行业整合空间大。

      二、全行业主动收缩制种面积,2015年供求关系将有明显改善

      全行业制种面积及制种量连续两年大幅减少。2014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295万亩,同比下降23%,制种量10.1亿公斤,同比下降28%,双双创2010年新低;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40万亩,同比下降14%,制种量2.3亿公斤,同比下降12%。行业制种量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龙头企业主动收缩制种面积,另一方面是单产受到恶劣气候的不利影响出现下降;此外,政府加大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力度也抑制了套种假种企业的制种行为。

      从景气度来看,杨益军预计,未来2-3年,我国杂交玉米种子略好于杂交水稻种子市场。2015年我国制种量大幅减少后,余种量明显下降。

      2015年我国玉米种子有望谷底回升,杂交水稻种子总体依然过剩严重。2014年期末杂交玉米种子有效库存量降至10亿公斤左右,比年初预计的少2亿公斤。明年春夏播玉米种子总供给量为20.1亿公斤。预计明年玉米用种面积依然会有所增加,用种量11.6-12亿公斤,预期期末库存水平将降至8亿公斤左右,玉米种子市场将出现谷底回升。伴随制种面积的连续下降,玉米种业库存平均滞后于制种面积的变化2年左右,预计2017年降至4亿公斤的合理的库存水平,届时到达行业景气高点。

      2015年杂交水稻种子总供给量为3.55亿公斤,预计2015年的大田用种和出口合计需种量约2.45亿公斤,预期期末库存水平将降至1.1亿公斤左右,明年市场压力有所减轻。从结构上看,三系杂交稻种子过剩严重,两系杂交稻种子供求基本平衡,受灾严重的两系稻品系种子还可能出现供应偏紧情形。

      2015年冬小麦新产种子50.5亿公斤,总供给48亿公斤,需求总量33-35亿公斤。虽然总体仍然供给充足,但形势相比14年会继续改善。

      三、种业发展新趋势预测

      1. 产品结构分化明显,优质优价还将继续

      全国农技推广总站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春季种子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市场价格平开低走。开市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后期逐步走低。销售旺季3、4月份绝大部分市场的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价格有所回落,降幅基本在1-10%之间。到末期,个别企业为了减少库存压力,已开始成本价销售。但是,在全行业种子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登海种业的登海系列、隆平高科的Y两优系列、大北农的农华101等优质品种仍然实现了提价或平价销售,表现了自身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体来看,行业产品结构分化的现象比较明显。

      2.高密度强政策,存在强的预期

      目前出台的政策主要着手三个方面:一是修改种子法,加强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力度;二是推动行业整合;三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促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在种子法方面,据媒体报道,种子法修订草案已提前完成征求意见工作,最早将于15年4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修订草案中涉及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创新育种机制、加强品种保护、规范监督管理、严格法律责任等八个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加强品种保护方面。第一,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基础上对品种权保护期延长5年;第二,是保护的客体从繁殖材料延伸到收获物;第三,是保护的内容从商业性生产和销售延伸到对授权品种的生产、繁殖、销售、许诺,原品种的保护力度同时,各地农业部门联合执法部门对套牌种子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将进一步的加大,有利于原创品种的品牌认知度和推广面积的提升。2014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农业部将严格种子品种管理,加大品种推出力度,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和套牌侵权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储备制度,预计2015年,我国种业发展有强的预期。

      3.行业整合加速,明年库存好转,关注行业并购整合中的机会

      库存周期是影响行业景气度最明显的周期,随着去库存进程的逐步结束,种业有望进入下一个周期机会。不论是从政策,行业发展趋势,还是从价格来看,未来种子行业存在巨大的变革机会,在行业的整合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有望诞生类似美国先锋这样的巨型企业,兼并整合将是未来几年行业的主旋律。

      4.我国种企压力内外并存

      我国国内种子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的市场集中度分别仅为25%和36%。在国内5200多家种子企业中,注册资本在3000万以上不到300家,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仅有95 家,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外商投资种子企业70多家。

      近几年,外资种业在国内的增长迅速,以先锋、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为首的4家大型跨国种业巨头,自2000年后,这些种业巨头纷纷开始与中国公司进行合资,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从2000年开始国外种子企业就陆续进入中国市场,10 多年的时间里,洋种子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所有蔬菜品种。

      目前共有35家跨国种业在中国注册登记,其中经营玉米的有5家企业,经营棉花的有2家,其余28 家均为经营蔬菜和花卉。他们有自己的育种队伍、种质资源和资本运作经验,进入中国后致力于培育玉米新品种。外国种业公司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我国种子行业上市公司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提高准入门槛有利于全部种业上市公司。对于目前行业中的7-8千家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几年行业将经历一次洗牌,很可能呈现小企业加速退出、大企业快速成长的格局。

      5.我国种业贡献率低,未来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种业经验告诉我们,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约60%是由于种子科技的进步所贡献的,其他化肥、农药、栽培等方面的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40%。由于育种的周期十分漫长,玉米、小麦和水稻的新品种从开始研发到大面积推广需要一二十年周期,蔬菜新品种培育也需要10年左右。在中国,种子技术对于农业增产40%左右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的总产量,在耕地面积一定的条件下,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主要靠种业的发展,也预示我国种业存在很大市场发展空间。

      6.农资一体化成为企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政策的推动下,集约化农业进程的推进以及终端客户结构的改变,会导致整个农资渠道环节进行淘汰筛选,适者生存,使得农资一体化成为企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我国未来农资的消费者会逐步从单个的农民变成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农资消费的人群将进行大规模的缩减和集中。单一买卖农场产品的营销模式或将退出历史舞台,而将产品、服务、技术、物流融为一体的新型农资提供商会成为未来发展主流,通过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全套一站式的服务来锁定种植大户,抢夺市场的生存空间。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