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晨 通讯员余波、李先容)近日,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人员向记者透露,2014年我国油菜品质创历史最好水平,呈现“两提高”“双降低”的特点,即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芥酸和硫甙含量降低。
据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承担的2007~2014年全国油菜普查显示,2014年我国油菜籽平均含油量为43.19%,较2007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为历年最高水平;蛋白质平均含量24.71%,较2007年提高1.94个百分点;芥酸平均含量6.57%,较2007年降低4.93个百分点;硫甙平均含量36.49μmol/g(饼),较2007年降低17.53μmol/g(饼),为历年最低值。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自2007年启动建设以来,围绕“高产、高抗、高效”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油菜产业发展的作用,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技术培训,针对含油量偏低、机械化生产滞后等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加快科技创新,在促进我国油菜品质提高、提升我国油菜生产水平与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体系克服了高油与高产、高油与抗病、高油与双低的三大矛盾,育成了中双11号(含油量49.04%)、中油杂19(含油量49.95%)、浙油50(含油量48.76%)、中油杂11号(含油量45.91%)等冬油菜高油新品种和秦杂油4号(含油量50.01%)、青杂5号(含油量47.65%)等春油菜高油新品种,这些品种的双低品质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据测算,含油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面积产油量将增加2.38%。按全国平均亩产125公斤计算,可增产菜籽油13.75万吨;按每公斤菜籽油10元的价格计,每年可增收13.7亿元。
同时,科研人员筛选出抗倒伏、抗裂角、抗菌核病等适于机械化、轻简化生产的优良品种,研发出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农机装备、农艺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品质快速检测、产地化综合利用等配套生产技术。
除了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以外,该体系的科研人员还积极开展优良品种和配套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推进油菜生产向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技术集成示范,该体系育成的高油高产双低油菜品种在全国年均推广3000万亩以上,为提高我国油菜产业竞争力、生产效益和国家食用油供给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围绕农业部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计划,该体系集成了融合品种、机械装备、植保、土壤肥料、栽培等5大领域的9项关键技术,建立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在湘鄂赣三省开展大面积生产示范。该生产模式只需三种机械进行三次作业,即可实现种、管、收各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在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保证了菜籽收获品质。
与此同时,该体系科研人员积极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共建油菜示范基地,通过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促进了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了油菜生产水平和优质率。据统计,该体系年均举办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会等技术服务活动540次,年均发放技术资料15.8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