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佟屏亚:“品种饥渴症”困扰企业发展迈大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1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佟屏亚  浏览次数:435
 

      (今年4月是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4周年,这是种业发展最关键的一年。《意见》明确指出:商业化育种必须退出科研院所,把种子企业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农民日报邀请官员、专家、经理座谈,占去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都不愿意触及中国种业发展的实质问题。我写了几篇博文,供网友评析。今天奉上第二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孕育的中国种业,从坐胎起就是个“畸形儿”,育种研究、种子繁育、技术推广脱节,三者自成体系,产业链完全割裂。进入新世纪,规模较大的种子企业组建科研院(所),规模稍小的公司成立研究部,试图迅速把企业建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但中国种子企业以中小型居多,资金不足,缺乏种质资源和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品种育成的概率,无法改变品种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难得立竿见影。“品种饥渴症”困扰种子企业迈大步。

      让我想起这样一件事:一家上市公司在多家报刊发布广告称:“现寻求具有玉米品种资源的个人、公司、科研单 位进行合作,共谋发展大计。”种子企业依靠购买品种竞争市场,实质上已经沦为销售种子的“超市”,它们关注科研单位的育种进展,发现有苗头的新品种立即蜂拥而至,以抢先到手为胜。看到这则广告立即联想到一首新疆民歌《达板城的姑娘》:“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坐着那马车来。”呵!呵!多么相似的心情啊:不仅需要育种人员,最好连你的品种、材料和公司都要带进来更欢迎啊!

      种业老板深感企业办科研投入大,见效微,深不见底的资金投入和难以预见的出品种时间,促使种业老板改弦更张,另寻捷径,采取多种形式设法获得品种,拥有进入市场的话语权。中国式商业化育种的命题应运而生。

      一是“购买品种”或称“借船出海”。急于赚钱的老板深感育种时间漫长,前景难测,投资研发不如购买品种“立竿见影”,所谓“造船不如买船”。拥有资金的老板为了企业发展,转向从农业科研院所或民间育种人员购买品种所有权或营销权,既没有研发压力,又不必承担失败风险。例如北京奥瑞金公司购得临奥1号;德农种业购得郑单958;隆平高科购得鲁单981;丰乐种业购得浚单18,快速进入种子市场获利丰厚。企业购买品种引发了“品种饥渴征”,助长品种价格上扬。据报道,国审玉米品种京科968售价2 000万元;中单909售价2 100万元;吉祥1号售价2 680万元。很多上市公司拥进“品种超市”,高价竞抢品种营销权。如敦煌种业购得吉祥1号;登海种业购得京科968;荃银种业购得阳光98。一本万利啊!注意!中介机构或牵线人员按价提成,比例是5%~10%,高的在20%~30%。

      二是“借腹产仔”,新名词叫“研发外包”。培育新品种要承受资金和时间的压力,购买品种又遭遇价格争夺战。种业老板意识到,要稳定地获取新品种,必须与育种单位合作,“借腹产仔”以降低生产成本,分散企业风险,加快品种开发,拓展市场份额。于是有的企业主动与科研院校签订协议,企业每年支付100~200万元的经费,科研院所新育成的品种优先提供该企业选用。例如屯玉种业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丰乐种业与福建水稻研究所合作;北京德农与四川绵阳农业科学院合作;垦丰种业与黑龙江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合作;神农大丰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但通常对育成品种没有时间定制,今年投资、明年投资,待到第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年年投资仍然一无所获,急盼新品种应市的老板就逐渐对“研发外包”产生了犹豫和疑虑。拜拜啦!

      三是预约“买胎”。在“品种饥渴征”笼罩下,许多种子企业设置专职“品种巡视人”,在玉米生长季节参观国家区试、省区试以及品种展示田,也参观科研单位、个体育种户的材料地,发现有苗头的品种或组合,捷足先登,预约订购。育种人把刚配制的新组合转让给种子企业,一旦通过审定,再依据审定的级别明码议价。如农华101是辽宁某育种人培育的“胎儿”,通过国家审定后转让价600万元;隆平68是河北某育种人培育的的“胎儿”,通过国家审定后转让价80万元。

      四是展示组合,“超市”选优。新品种倍受青睐,在全国应运产生一支庞大的民间育种队伍,其中或是科研院所退休人员及其子女,或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或是耳闻目染受启发的农民。他们支起锅灶,搜集育种材料,租上几亩地,雇佣临时工人,干起了育种行当。虽然植物遗传育种理论深奥,但杂交技术并不复杂,不外是甲乙配对,丙丁杂交,有耐心的人每年能配制成千上万个组合,瞎子摸象,大海捞针,总能有一些相对表现优势的组合拿出来展示。企业人员则凭植株长相感官“选优”,被选中的组合一般交定金少者7~8万,多者10来万。然后由企业负责申报进入省级或国家级区试,通过审定后再协议购买品种权。品种审定潜规则盛行,这些被“捞”出的组合总会有机遇通过审定,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

      有评论说,新世纪十年种子企业的品种通过审定的显著增多,由占18%提高到占60%,已经成为种业发展的主力军。但这种乐观估计仅仅是表像,查一查国家和各省每年通过审定的品种,只要刨根寻底,认真追索,就会发现这些品种大多不是企业自育的,而是从科研单位或育种人员那里以各种方式购买的成品或半成品,只要通过区试和审定关隘进入市场,就标志“借腹产仔”成功了;未能通过审定的,就遗憾地算是“宫外孕”吧!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