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兵兵
10月15日上午,站在流转的100亩土地的地头,看着小麦“两深一浅”播种机驶过,山东省东明县马头镇李龙庄村农民李国民高兴不起来:“咱棒子种得多,没地方存,前几天不到0.76元/斤卖了大约两万斤,算了算刚刚够本。这几天价格开始抬头了,现在到0.82元/斤了,俺就想把剩下的存起来,等价格涨起来再卖。”
农民盘算着改种新品种
东明县是产粮大县,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在80万亩以上。把粮食存起来,等价格涨起来再卖是当地农民的普遍想法。马头镇鲍庄村62岁的农民安待奎说:“估摸着还能涨吧,俺这5亩棒子还是晒干了存起来,等着价好点儿再卖吧。”
“听说种青贮玉米不错,一亩地连秆带穗1000块钱包出去,稳稳当当挣钱。”安待奎说。
“你这个可不一定保险,咱这块儿没有大养殖场,咱一家就三亩五亩的,人家不会来跟咱谈。我打听着成武县有家种黑玉米的,虽然产量低点,但一斤能卖好几块,俺准备抽空过去看看。”另一位农民说。
东明县麦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国兴说:“咱也有发展青贮玉米的想法,也想引进新品种试试,但这些都得谨慎。发展青贮玉米,一定要与大型养殖场签下订单,再选择适合青贮的品种。发展黑玉米,也要与深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联系好。”
发展玉米深加工提上合作社的“议程”
马国兴说:“对于合作社来说,抱起团来发展玉米深加工,实现加工增值和品牌增值,这样更有保障。”“麦丰”合作社现有社员1800多户,经营土地2.6万亩。通过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承担培育良种任务,建立面粉加工厂等措施,实现了社员种植的小麦全部订单回收,社员种麦收入平均比一般农户每斤高出1毛多钱。
“合作社加工出来的优质面粉、富硒面条等产品,实现了大幅的加工增值。下一步,咱就打算把这一模式复制到玉米上,探索饲料等玉米深加工方向。”马国兴说。
山东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作物所所长张正介绍,近年来,省农科院积极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今后,双方将在继续深入开展小麦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在玉米方面进行合作。
玉米与其他作物套种显出优势
记者发现,在东明,玉米与西瓜套种已经比较普遍了。李国民的10多亩地麦收后种上了玉米和西瓜。他说:“西瓜价格今年一般,不过每亩纯收入还是在2000元左右,有账可算。”
然而,玉米与西瓜套种也存在用工多、难以推广机械化等难题,不适合规模化种植户发展。“可以发展玉米与花生或者大豆套种,实现粮油均衡增产。”张正说。
今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就提出,“在黄淮海区域大力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山东省农科院经过6年的生产试验,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已基本成熟,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每亩多收三四百斤花生”,且农机农艺基本配套,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基础。
张正介绍,发展玉米与花生套种,高肥力地块适宜选“玉米∶花生=2∶4模式”,中肥力地块适宜选“3∶4模式”;密度为每亩玉米4000株+花生6400~7600穴。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实现“稳粮增油”,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同时,禾本科与豆科轮作还具有改良土壤、降低病害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