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亩节水150吨、节肥5%、减药30%,增产15%、增效20%
10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浙江省诸暨市举办了单季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示范现场观摩会,集中展示了技术集成应用的成效,并就下一步研究与示范工作进行研讨。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廖西元、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谢建华出席会议。会议由副院长王汉中主持。
陈萌山充分肯定了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所取得的明显成效。他说,此次在诸暨展示的单季稻生产模式具有在现有产量上求高产、实现全面机械化与优质多样、节本增效更显著等特点,体现了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的要求,让我们看到了水稻生产更高产、更高效、更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光明前景。
陈萌山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要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水稻是粮食的主要品种,是我国粮食安全与否的重要标志。确保谷物基本自给,水稻要承担重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水稻必须绝对安全。但水稻也是历史上生产波动最大的品种,当前正面临着稻米价格高于国外、生产成本增加、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诸多挑战。推动水稻生产稳定发展,必须转变生产方式,更加依靠科技驱动。
陈萌山要求,下一步要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面向“十三五”发展进一步明确目标,构建水稻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一是加强源头创新,提升模式的研究水平。针对当前水稻生产的技术需求,进一步加强广适高产优质品种、节肥节药、全程机械化轻简化技术等研发,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核心技术。二是加强协同创新,完善模式的技术体系。既要加强院内协同,进一步整合全院现有技术成果,又要加强系统内协同,进一步强化与国内优势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起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的研发体系,带动我国水稻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三是大力推动成果转化,扩大模式的影响力。模式研究中形成的技术标准和政策建议,要积极向政府部门转化;在各地形成的不同技术模式要向当地技术推广部门、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化推广,更好发挥模式研究与示范的效益。四是加强制度构建,推动模式研究的长效化、机制化。模式研究课题要来自生产实践,要与农业部门、推广部门紧密对接。模式研究不是一项临时性工作和部门性工作,而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和全院性科研活动。模式不仅要集成推广农科院的品种技术,更要集成推广全行业的先进技术,真正发挥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
黄旭明代表浙江省政府对中国农科院和水稻所多年来对浙江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高度评价和肯定了在诸暨开展的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取得的成效。他表示,中国农科院根据农业部部署扎实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技术集成所形成的模式很成熟,可以复制和推广应用。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对中国农科院及水稻所在浙江开展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一如既往地给予各方面支持,共同推动浙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项目总负责人、水稻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介绍,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下,项目组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和“绿色增产增效”的目标,联合院内相关研究所以及地方科研单位与农技推广部门,以水稻所选育的新品种为主要载体,针对长江流域水稻生产方式与不同季节生长特点,开展了早、中、晚稻5种不同的水稻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均取得较好成效。此次在诸暨开展的单季稻生产模式研究示范,集成应用了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春优84”和“春优927”、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机插水稻轻型无土基质育秧新技术等11项核心技术,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测产表明,“春优84”千亩示范田平均每亩增产100多公斤,增产幅度15%;节约农田灌溉水150吨左右,减少化肥施用量5%左右、农药使用量30%以上;节本100多元,合计增效400多元,增效幅度20%。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农科院、诸暨市市委有关领导,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科技局、水稻所、农机化所、植保所有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南方水稻主产省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7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