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新王艳超本报记者王小川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敖汉大地,粟谷飘香。近日,敖汉旗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171个传统农家品种谷子已成功收获。这些沉甸甸的谷穗,在该旗农业局总农艺师徐峰眼中可都是宝贝。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科技推广手段让许多农户世代相传的谷物品种沦为自食自用,这些没有形成商品性的传统农家种植品种即将成为“最后一粒种子”。开展传统农家品种搜集抢救工作,运用科技手段有效保护一些濒临灭绝的谷物品种,保护旱作农作物种质资源,是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一项长期性重点工作。
内蒙古敖汉旗地处努鲁儿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其境内的旱作农业系统是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珍贵丰富的旱作物种资源,特别是有着8000年种植历史的黍和粟,经专家鉴定是原始的栽培种,由于长期经受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自然选择,在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适应上具有不可取代性。同时位于北纬42度的敖汉旗,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优质黍粟生长的黄金地域。旗内丘陵起伏,山坡地和沙地居多,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畜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这些难得的物种,是研究旱作农业文化体系,培育优质农业品种的遗传基础,也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未来粮食安全和降低生存风险的物质保证。
“这毛毛谷是老一辈传下来的,香甜绵软,每年我都种点,留着自己家吃。种它打不了多少粮食,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种了。”兴隆洼镇岗岗村张向维老人对前来搜集传统农家品种的工作人员说。敖汉小米粒圆质硬、金黄馨香,属米种之上品,素有“一家炊烟,满村米香”、“满园米相似,唯我香不同”的美誉,早在清朝时期,敖汉旗就是皇家贡米的提供地。
现任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庆忠在敖汉旗进行旱作农业系统调研时说:“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保护种子,每一粒种子,每一个种质资源不仅仅是一个食物和未来作物的来源,还是一个文化传承至今的物质鉴证,它维系着人与土地最亲密的关系,容住着不同时代人的情感基础,是中国人的乡愁所系。”
自2012年以来,敖汉旗积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农业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在全旗范围内,尤其是有着杂粮种植传统的四家子镇、兴隆洼镇、牛古吐乡、古鲁板蒿乡等地,深入开展传统农家品种入户搜集和整理工作。工作人员通过逐村推进的方式,入户近500家,搜集到传统旱作谷子品种189个,并在敖汉旗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传统谷子试验示范区,进行集体试验种植。2015年,该基地在抢救区种植搜集到的传统农家谷子品种152个,在扩繁区种植谷子品种12个,在育种区种植谷子品种6个,对照区种植谷子品种1个。为确保试验成功,敖汉旗农业局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实施无缝隙田间跟踪管理,并做好每个品种从播种到成熟的全程数据记录。为进一步筛选出品质好、产量高、抗病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种植的品种提供数据支撑。
该旗农业局长辛华告诉记者:“敖汉旗将在搜集整理散落在农户家中传统种植品种的基础上,汇集全国各地旱作谷种进行扶壮、序繁,为建立全国首家县级旱作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打下基础。”不仅如此,该旗还将依托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优秀企业的支撑,组建谷子遗传育种培育中心,建立谷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开发系列小米产品,将敖汉杂粮以一个统一的地理品牌进行推广,并逐步形成种子供应、基地种植、产品加工和食品配送等全程可追溯体系。通过互联网+、会员定制、VIP客户专享等形式,让传承千年的农家自留品种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让更多的敖汉小米走向大众、走向世界,传续千年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