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播春种的时候。种子的好坏,关系一年的收成。在所有假冒伪劣商品当中,假种子是最令人深恶痛绝的假货之一。农民如果种下了假种子,损失的不仅仅是种子钱,还要赔上后续所有投入和辛苦劳作,经济损失会放大几十倍。2014年,在内蒙古的正蓝旗和多伦县,很多农民花了100多万元,却因为买到了假种子,导致1600多亩土地损失上千万元。记者调查发现,这起案件中暴露出的假种子问题,令人深思。
每年清明一过,我国北方很多地方就要着手开始新一轮的春耕生产了,可内蒙古多伦县白音坤兑村农民去年种的胡萝卜至今都还留在地里。
德明合作社负责人刘德明回忆,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金丰蔬菜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承包土地种胡萝卜,当时,胡萝卜价好,产量也高,1亩地的收入甚至可达到1万多元。看到人家种胡萝卜发了财,乡亲们也动了心。刘德明说,他们成立合作社,弄了一块地,也准备种胡萝卜。
2014年开春,新成立的合作社种下了由金丰公司提供的“红誉6号”胡萝卜种子。据金丰公司说,这种胡萝卜种子是法国的产品,产量大,成品率高。村民们满心期待秋天胡萝卜成熟以后能大赚一笔。好不容易到了收获的季节,把地里的胡萝卜拔出来一看,村民们都傻了眼。刘德明说:“客户来收萝卜得上地里去看,它超长,杈子,裂子还不行,没成品,人不要。全裂子,一看那玩意扭头走了话都不跟你说。”
眼看着别人家种的胡萝卜一车一车都卖了,自家的胡萝卜却没人要。370亩地,投入160多万元,最后一算账,才卖了50多万元,彻底赔了。刘德明找到金丰公司发现,倒霉的不仅是刘德明的合作社,栽种这批“红誉6号”种子的地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金丰公司合伙人黄旭祥说:“我们自己种了780亩,刘德明的合作社种了370亩,五一二分场种了150亩,西滩种了325亩,合起来是1625亩。”
这1600多亩地的“红誉6号”跟别的地块的“红誉6号”产出的胡萝卜根本不是一个样。此时,农户们怀疑这可能是种子出了问题,因为他们注意到这批种子的外包装和正常的“红誉6号”相比,罐子要大一些,而且罐体上没有任何中文标识。金丰公司负责人李利民说:“咱们不懂没中文的种子是真假,我们拿过来对,桶的字母几乎都是一样的,得说是一样的。”
为了给种植户们一个说法,2014年11月,金丰公司向注册地内蒙古正蓝旗公安局报了案。正蓝旗公安局经侦大队指导员孙权龙表示:“鉴定结果是两种品种不是同一种。”
黄旭祥说:“真的‘红誉6号’一亩地能产12000斤以上,市场价格在0.55—0.6元,一亩地能卖到七、八千块钱,假的‘红誉6号’一亩地也产不了一千斤、二千斤,大部分都是次品。”
经警方调查,这种假冒“红誉6号”的胡萝卜种子,实际上应该叫“奇迹1号”。记者在种子的外包装上看到,上面还有“奇迹”的英文。按照《种子法》的规定,像这样拿A种子当B种子卖的,就是假种子。那么这些假冒的种子从哪来?又怎么会给农民带来这么大的损失呢?
据当地的种子管理部门介绍,正蓝旗是一个半农半牧区,种植胡萝卜的农户相对来说比较少,卖胡萝卜种子的经销商也不多。2013年,金丰公司从外地经销商手中买到“红誉6号”在当地试种后发现,“红誉6号”胡萝卜外形好,产量也高,这样他们就准备在2014年大面积种植。
由于“红誉6号”种子抢手,在当地种子经销商那里根本买不到,当地种子管理站也确认,这种种子在当地没有销售。金丰公司就四处托人打听,看看是不是有别的渠道能买到。李利民说:“刘艳武给我打电话说这儿有一批‘红誉6号’,然后给我弄过来了。”
刘艳武是河北永清的胡萝卜种植户,跟金丰公司在生意上是合作关系。警方调查了解到,刘艳武的种子是从河北老家一个名叫祁庆龙的人手里买的。祁庆龙本来不是种子经销商,为了买到“红誉6号”种子,他联系到了哈尔滨艾利姆公司一个名叫李淳丽的销售人员。
孙权龙表示:“李淳丽告诉祁庆龙,我们公司没有这种东西(红誉6号),但是有同样是威马公司的产品,你要不要?刘艳武当时表示要。”
据艾利姆公司负责人介绍,进口的“红誉6号”种子来自法国威马公司,这个品种他们也买不到,但他们可以买到威马公司的另一种品种,叫“奇迹1号”。但事后了解,这种种子并不适合在内蒙古种植。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农牧局种子管理站站长梁文龙介绍:“根据金丰公司自己描述,这个‘奇迹1号’的生育期是140天,我们蓝旗的无霜期是110天,拿140天的种子种进去肯定长不成熟,长不成。”
尽管两种种子有差别,但刘艳武还是从祁庆龙手里买了1000多罐种子,自己留下100多罐,剩下的全部转手卖给了金丰公司。孙权龙表示:“祁庆龙没有跟刘艳武说过这是‘红誉6号’,刘艳武认为这是‘红誉6号’,那很显然,可以说是刘艳武把这个种子当成‘红誉6号’卖给了金丰蔬菜有限公司。”
刘艳武找到了老乡祁庆龙,祁庆龙找到了哈尔滨的艾利姆公司,艾利姆公司最后又是从大连米可多进的货。就这样几经倒手,种子最终到了金丰公司和刘德明这些农户的手里。种子的来源查清了,假冒的过程也清楚了,那么在这个多环节的销售链条中,又存在哪些违规的地方呢?
首先,这批进口种子真实的名字是“奇迹1号”,来自大连米克多公司,从家这公司的网站上可以看到,这是法国威马公司和日本米可多协和株式会社在中国的合作机构,主营蔬菜瓜果种子。按照进出口农作物种子相关规定,申请进口国内暂时没有开展审定工作而生产上又急需的农作物种类品种,应当提交至少2个生育周期的引种试验报告。记者在辽宁省种子管理局了解到,大连米可多公司并没有向辽宁省提交过进口种子申请。
记者咨询农业部种子管理局获悉,大连米可多公司没有种子进出口资质,但记者联系到大连米可多公司的销售人员,得到的答复是他们销售的种子全部是进口的。
大连米可多公司是不是有其他合法渠道进口种子仍待进一步核实,但他们面对客户都是声称在销售进口种子。警方和种子管理部门在调查中发现,这批种子在市场流通中在外包装上没有标注任何中文标识。
梁文龙表示:“根据种子销售的包装来看,销售进口种子根据国家的规定,种子法规定,必须贴有中文标识,进口审批编号,可这个种子是什么都没有。”
种子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关系到农民一年的收成和切身利益。在我国从事农作物种子经营,应当依法取得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而这批种子在多次倒手的过程中,祁庆龙和刘艳武均不具有相关经营资质,都是个人在买卖种子。
目前,祁庆龙、刘艳武、艾利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崔成日、李淳丽等4人因涉及销售假种子案件,且案值数额巨大,已被警方刑拘,后被取保候审。
此外,在这起种子流通的链条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购买种子的农民,他们没有走正规的购种渠道,而是找刘艳武、祁庆龙等个人购种,这样一来,自身利益也无法保障。
梁文龙说:“金丰公司造成的损失,可以说它自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在购买种子就没有严格把关,没有经过正式渠道购买种子;第二发现了问题没有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请报案。”
刘德明等种植户告诉记者,快到收获期时,他们已发现胡萝卜出现异常,曾多次要求经办人刘艳武联系销售方和厂家来实地查看,但却屡遭推诿。李利民说:“再刘艳武打电话,他老今天来明天来,到最后也没有来,140天那会儿也没有来。再找刘艳武,刘艳武再找他上线,人家把手机已经关机了按,关机我们找不到。”
正是由于没有从正规渠道购种,种子的品种、质量、售后服务都得不到保障,农民们损失很大,不仅在2014年没有收获,还影响到了去年的生产。由于迟迟没有结果,企业和合作社都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由于没钱购买生产资料,2015年的春播时间比以往延后了20多天,最后许多胡萝卜根本没收,扔在了地里。刘德明等人的案件距今一年半已过,依然悬而未决。
正是由于种子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有关部门一直在强化对种子市场的管理,但假种子坑农事件依然时有发生。在这起涉及辽黑冀蒙4省区的假种子事件中,多级倒卖,层层剥皮,非法经营的现象依然严重。不管是有资质的公司还是无资质的个体,以及受到伤害的农户,各个环节,基本都没有依法办事,也都脱离了监管。所以,这起案件暴露出的种子流通领域的种种漏洞,还需要监管行业与地方村镇形成合围,让售假者不能售不敢售。在中国,为一类物品专门单独立法的并不多,2000年我国就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今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种子法也开始施行。立法管种子,为什么?因为种子虽小,却关乎民生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