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众所周知,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位列第一。 因此,中国种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可以说也是从玉米开始的。
1中国经济周刊第十五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 | 黑龙江、海南、北京报道
近日,一封《反对中国化工集团巨资并购转基因毒公司先正达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质询书》引发关注,前化工部部长、原中央委员,现年92岁的秦仲达位列400多名联名质询人中的第一位。质询书中言辞激烈,指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会使“中国在转基因化工农业的垃圾陷阱里陷得更深”。
其实,中国化工拟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化巨头先正达此前也遭到美国议员的反对。美国爱荷华州共和党参议员查克格莱斯利表示,要谨慎考虑“允许外国实体在美国农业中控制重大的市场份额将会带来什么样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在一体化的市场上,比如说种子市场等”。
据2014年的数据,中国农作物种子市场价值约650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位,当时便有分析认为,中国有望在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销售市场。外界认为,中国化工收购全球第三大种子公司先正达,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看中其种子业务。
一桩普通的跨国并购,因美国政客与中国反转基因人士的反对,而被渲染上了关乎国家安全、国民健康的色彩,同时也将中国种业发展这一潜存许久的产业难题和关乎国家战略的命题,推到了台前。
2016年,被很多业内人士誉为中国“种业元年”。
理由一: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出现了“种业”的身影,并将“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列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还明确要求“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
理由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
众所周知,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位列第一。 因此,中国种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可以说也是从玉米开始的。
今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宣布,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实施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面临取消,玉米的市场化再迈进一步。
据业内人士介绍,自2008年以来,国家实施玉米收储制度,国内玉米价格连年攀升,导致中国玉米价格全球最高,与国际进口玉米价差高达600元/吨之多,引发进口玉米及玉米替代品(高粱、大麦等)大量涌入,玉米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剧。玉米供需格局亟须重构。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玉米也作了具体部署和要求: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玉米市场在未来数年逐渐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
但另一边,随着化肥、农药及人工价格的飞涨,玉米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而国外玉米的价格却越来越低,如何实现接轨?答案似乎只有一个:种子改良。
从过去100年的世界农业发展经验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60%来源于种子技术。
《中国经济周刊》独家获悉,一项旨在改良玉米种子的国家攻关计划已于2014年年底开始。这项以国家意志推动的玉米种业计划的目标是:力争“十三五”末,玉米育种跃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意志推动联合攻关
农业部组织了20场会议,汪洋专门追问攻关进展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频繁地辗转于东北、黄淮海两大玉米主产区及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的农业部之间,马不停蹄。
他正忙于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项目。
这是国务院交给农业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2014年底,农业部成立了国家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领导小组,分管种子工作的副部长余欣荣担任组长。同时组建了玉米协作攻关联合体,即由21家国内最具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玉米种子企业和13家优势科研教学单位组成攻关联合体。由国家攻关领导小组攻关委员会以及攻关联合体中的每个单位将国内最好的玉米品种推荐到平台做试验。通过产学研结合,逐步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选育一批性状优良、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玉米新品种,力争“十三五”末,玉米育种跃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一个以国家意志推动的玉米种业计划。
“从中央层面,把国家一级的、省一级的科研单位和最具竞争力的玉米种子企业联合起来,搞一个大协作、大攻关。这需要不同的部门和单位,站在国家一盘棋的全局上考虑,去推动这个事情。”王天宇是玉米协作攻关专家委员会的秘书长。这一年多以来,他的主要精力全集中在了组织攻关上。“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去做,光农业部组织开会,就开了20场会。”王天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国务院决策层很重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还专门追问了攻关工作的进展。
种业之囧
8000多家种子企业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不到100家,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不到1.5%,研发投入仅为销售额的1%
据坊间流传的说法,早在2014年7月,汪洋到黑龙江考察,当地官员反映中国玉米产业可持续能力差,面临竞争压力比较大。汪洋听后对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玉米产业缺乏竞争力,缺乏骨干产品,研发单位和企业多而散,国务院领导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要求利用体制优势,搞玉米良种的大协作攻关。
中国玉米种业只是中国种业的一个缩影。
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之后,中国种业开启了市场化的征程。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业市场,大大小小的种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有民营的和中外合资的、有科研院所自办的、有农技推广人员“自立门户”的,甚至还有“皮包公司”。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8000多家种子企业,其中,玉米种子公司大约3000多家,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不到100家。绝大部分的企业小而散。
以美国的孟山都为例,该公司仅玉米种子业务在全球的销售额就达60多亿美元,即400多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玉米种子企业销售达5亿元的都很罕见。“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王天宇说,不仅于此,企业文化都相差十万八千里。他举例,“我们给种子企业发个通知,它给你回的工作邮件,名字五花八门,什么‘野狼’‘银狐’都来了。没有抬头,也没有结尾。一个企业,连电子邮件规范书写都不会,怎么跟国外的企业去竞争?他们给我们寄种子,拿卫生纸、报纸一包,就寄过来了。虽然很朴实,但从企业文化上看,这显然不对。”
最致命的还是这些企业大多并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种业研发的核心在科研院所而非企业。据悉,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总结说,国内种子科研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创新和分子育种等基础性研究薄弱,商业育种也难以持续创新;二是很多科研单位不进行公益性研究,却都聚焦在低端培育杂交品种上;三是考核科研人员的指挥棒是发表论文和职称评定,这导致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非常低,进而也妨碍了种业的产业化。
王天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中国种子企业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本身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能力落后。相比跨国种业公司,中国的种子企业科研能力太弱了。
据悉,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甚至不及1%。
一位从孟山都离职的研究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相比之下,像孟山都、先锋这样的跨国公司,其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甚至更高。如孟山都公司2010年全球销售收入为105.02亿美元,研发投入高达12.05亿美元。“美国的科研院校仅做基础性研究,育种的研发投入全部由企业自己完成。”
“以先锋公司为例,那里集聚着全世界最好的人才,拥有最多的基础资源和全球性资源,多到可以抵上一个国家。”王天宇感叹,单个的种业公司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他们试图集中全国的公益性单位与较大的企业联合起来以抗衡强大的跨国公司。“这也是此次联合攻关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种业面临的外资竞争压力最大。这缘于中国的玉米种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而玉米是美国的优势产业,中国玉米与美国玉米相比,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效率,都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美国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玉米种植;另一方面,美国很早以前就实现了规模化和机械化,一个农场主可以负责好几千甚至上万亩地,管理成本很低。” 上述孟山都离职研究人员说,正因为美国较早地实现了玉米的产业化,因此成长起来了一批像先锋、孟山都这样的跨国种业巨头。相比这些跨国种子公司,国内玉米种子企业无论从研发能力、资金实力、人才优势还是市场化的运作经验等方面,均全线溃败。
如今,中国玉米市场要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国内外玉米价格严重倒挂,国内玉米价格比国际进口玉米价格每吨要高出600多元,这也导致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大规模增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期间答中外记者问时表示,玉米等主要谷物国内外价格倒挂,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2008年以来,为保护中国的玉米产业,国家实施了玉米临储政策托市,最终导致高产量、高价格、高库存“三高”并存的局面。而国家也不得不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玉米政策改革的目标是,玉米市场在未来数年逐渐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的现实压力是,随着化肥、农药及人工价格的飞涨,国内玉米的生产成本还将越来越高。“请工人到地里掰玉米棒子,没有一二百块钱一天,没人愿意掰。而且农民还没将自己的劳动力成本算进来,如果算在内就全亏。”王天宇说。
中国的玉米产业究竟应该怎么办?不种行不行?当然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出路:种子改良
全世界60%的化肥被中国农民用了,以化肥和农药支撑的高产难以为继。攻关目标是,机收、少用化肥和农药。
那么,出路在哪里?答案似乎只有一个:种子改良。
从过去100年的世界农业发展经验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60%来源于种子技术。
“种业是农业的源头,其发展、转型、升级可以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南通大熊种业执行董事程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以玉米为例, 产业化升级意味着组织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土地集约、机械化种收、规模化储运、烘干,实现产业化目标除要求玉米品种保持原有丰产、稳产、抗病等特性之外,还要满足抗倒性(特别是后期抗倒,适宜机械化收获)、早熟脱水性(适宜规模化储运)等方面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种业企业需要尽快培育、推广满足产业化需求的新品种,实现品种升级换代,否则除自身丧失市场竞争力之外,还将制约农业产业化整体步伐。”
内忧外患之下,玉米产业的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2014年底,农业部适时组建了国家玉米良种科研攻关体。“良种攻关成立的重要目的就是集合行业最优势的主体资源,在资金、政策的扶持下,加速培育、选拔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品种,在确保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的同时,也提升中国种业行业整体竞争力。” 程仑的南通大熊种业是一个创业型公司,但凭借一支由海外归国科学家、本土科学家组成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在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开发和常规品种培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破格成为攻关联合体的21家成员企业之一。
根据玉米协作攻关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天宇的介绍,攻关的总目标,第一是保证产量;第二是要把人工和投入降下来。
“前些年的高产,是以很多的劳动力、很多的化肥和很多的农药去支撑的,全世界60%的化肥被中国农民用了。我们希望在5年之内促进玉米新品种更新,也就是,将原来这批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使用化肥过多的品种淘汰掉,未来的新品种必须适合机收、少用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王天宇说,5年之内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也是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这个现状必须要改变。
2015年,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协助攻关将加快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选拔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从105个新品种中选拔出11个适宜机收籽粒的苗头品种。来自试验区之一的黑龙江克东县农机部门统计,2015年全县玉米机收籽粒成本60元/亩,机收果穗成本120元/亩,机收节约成本1/2。另一试验区的河南省孟州市种粮大户张胜利测算,1亩地玉米果穗人工收获、晾晒、脱粒成本约320元,籽粒机收到烘干亩成本约120元。机收籽粒比人工收获成本减少200元。
机收的生产效率是人工方式的200倍。美国机收籽粒已有60多年历史,但中国玉米种植,机收籽粒只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8%左右。
王天宇们任重而道远。
当然,为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分配机制问题也得考虑。
“我们正在研究一个权益分配比例。”王天宇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科研院所利用国家拨款发明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可以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也可以上市公开交易。
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调查,之前全国450多家科研院所创办了3000多家种子公司。“但都没有太成功。这些公司办着办着之后,个人都肥了,公司都亏了。”
根据上述意见,这些科研院所在2015年底前要实现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同时,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也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我们已经集结了全国最好的科研单位、最优势的企业,如果还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说不过去了。”但王天宇也吐槽说,小人物办大事情,太艰难了。“农业部本身并不管项目预算,这么大的一个攻关任务,没有项目、没有经费,也没有太多资源,事情推动起来并不容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过,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过去一年多,他们所推动的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协助攻关经验被写入了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一号文件要求“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这至少说明中央方面肯定了玉米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并将其扩至所有种业。”王天宇说,种业发展的地位被放到这样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