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澎
初伏刚至,一场大雨却让河北省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田间的玉米苗更有精神了,棵棵玉米苗散发着新绿,使劲向上“钻”。
今年是下博村连续第三年按照“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的新模式种植玉米。
“现在,每年就种一季玉米,冬季不种小麦了,每年6月份每亩地能拿到500元补贴。”下博村的农户石福林在玉米地边的田埂上告诉记者,“到今年为止,已经休耕三年了,你看地里的玉米长势多好啊!以前一年到头忙活,也不如现在一场雨过后长得好。”
石福林所在的榆科镇下博村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黑龙港地区,该地区是河北省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大多数耕地都是盐碱地,浅层水矿化度高,难以用于灌溉,农业生产主要靠抽取深层地下水。
对于小麦而言,一季通常需要浇3~5次水,亩用水量200方左右。针对小麦用水较多、一年两熟农时紧张的实际情况,下博村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种植早夏播玉米一年一熟制,“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的新模式全年亩均节水160~200立方米,玉米亩平均产量较一年两熟的夏玉米高100公斤左右,亩效益增加170~200元。
“原来又种小麦又种玉米的时候,种一茬玉米每亩地得用不下100斤复合肥,现在不种小麦了,地力好了许多,一亩地用不到80斤复合肥就够了。”石福林说,“产量还比原来提高不少。”
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先天不足的农业资源禀赋,超多人口的粮食供给压力,使得耕地水资源超强度利用,资源环境已亮起“红灯”。“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对农业的约束日益趋紧。”7月17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落实会上指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休耕并不代表抛荒。休耕补助不只是收益的补助,还是管护耕地的补助,发挥引导支持农民在休耕期间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用,做到休而不荒、休而不废。
在河北地区,除了像下博村一年两熟改为一年一熟的纯休模式外,还有种植“二月兰”、黑麦草、冬油菜等绿肥作物的养地模式,这种模式既解决冬春季节地表裸露、容易引发扬尘天气的问题,又能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据河北省农科院测定,种植“二月兰”五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0.3个百分点,减少化肥使用20%~30%,后茬作物增产15%~20%。此外,改种优质苜蓿的农牧结合模式和“春季油葵+夏季早熟杂交谷子”的旱作种植模式,其节水养地效果同样明显。
在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试验田里,一种一人多高的作物格外引人注目。这种作物名副其实,叫做高丹草,是由高粱和苏丹草杂交而成的新型饲草作物。记者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了解到,高丹草具有抗旱、节水、耐瘠、高产等特点,适于在黑龙港区旱薄地因雨种植,等雨播种,利用玉米青贮收获机即可收获,而且机械碾压对第二茬草无影响。高丹草亩产青贮鲜草16000斤左右,每斤0.15元,亩效益可达2000元,纯效益要高于小麦加夏玉米的种植模式。不但如此,种植高丹草肥料投入与冬小麦相当,春季比小麦省水1~2次,生长期间无需农药防治病虫害,而且比种棉花省工、省药。
据河北省农业厅统计,经过两年的试点,休耕期间减少灌水3.8次,亩节水180方左右,104万亩休耕地累计节水3.24亿方;休耕小麦后,每亩减少化肥使用26公斤(折纯)、农药0.5公斤,减轻了化学投入品对土壤的污染;休耕地与非休耕地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降低,但速效磷含量提高0.3%,速效钾含量提高0.12%。
在休耕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也没有减少,只种一季玉米,亩纯收益567元,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纯收益1102元,两者相差535元。如果加上每亩500元的休耕补贴,亩收入基本持平。同时,休耕后农民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如此一来,农民对休耕政策也非常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