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贮玉米需要再讨论
我写了一篇《青贮玉米要粮饲兼用》的博客文章,推到微信后点击量超过五千人次。赞同者众,也有反对者。其中某些观念需要澄清。
大京九公司张玉强发帖称:“我国的青贮玉米不但有品质评价标准,还有品种审定标准,是青贮玉米方面标准最完善的国家,希望大家不要盲目的听信一些所谓的外国‘专家’的忽悠,支持国货,爱我中华!”你听这口气,把坑农上升到爱国高度!这帽子实在不小,但分析青贮玉米这个领域,今后被坑害的可不是农民,而是种子企业。
我在文章中说,育种者不要单独决定育种方向,要听听其他专家的意见。具体到青贮玉米育种,应当尊重用户要求。我们的下游用户包括养殖业和草业的高端专家。这包含着育种有关的技术原理,但更是一个态度问题。对用户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青贮玉米育种和种子企业应当想明白,中国乳业刚刚走出三氯氰胺的阴影,就遭遇全球性乳业产能过剩危机;我国现代乳业刚刚起步,就面临杀牛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乳牛养殖场要提高效益和竞争力,就必须严控饲料质量,岂容玉米草冒充青贮饲料?
20年前滥用热带和亚热带种质是误解,后来是固步自封,现在则是利益约束。育种者一个不小心就陷了进去。脱离生产实际的育种不可能支撑企业做大做强。
有人问我,国家科研经费是谁批准的?我回答他,这与国家科技项目没有关系,是企业自己投资作青贮玉米育种。问题是一些体制内专家和官员对企业投资搞育种也挥舞“指挥棒”,横加干涉。在某副处长指挥下,不但把2亿元青贮玉米“学费”打了水漂,更把普通玉米品种研发打了80亿的水漂。
一位学者型官员严厉地指出,学术定义不能乱来!他认为品种审定管制太多,该管的没有用心去做,置国家利益或大格局于不顾,再多的小格局也只会被记录为不作为,成为历史罪人!这说的是管理者。
大京九所谓世界最完善的指标和审定,其实是最繁琐和自乱阵脚的育种“指挥棒”。我国玉米品种审定过多地强调顾此失彼的商业指标,以行政准入代替市场需求,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修订《种子法》时,国务院法制局和某些其他部门不赞成保留品种审定制度,理由就在于滥用行政审批。
审定标准设置权的滥用,是横亘在商业育种面前的制度性障碍。农业供给测改革的最大问题就出在品种审定制度,而审定制度的僵化和越界管理,导致审定品种同质化,而符合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优异品种却基本上过不了审定关。
这位学者型官员的批评很尖锐很准确。农业的民生职能决定了它的保守属性,种业的创新属性与动态竞争又决定了必须寻求价值的创新突破。僵化的游戏规则,缺乏倾听与包容,保守与创新的矛盾自然会在市场上表现出来。其后果就是拖累种业发展。
青贮玉米育种专业性很强,更容易暴露出太多的体制内外矛盾,那些繁琐和自乱阵脚的育种“指挥棒”本质上属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只不过领域太小,不容易引起普遍关注罢了。但这是审定制度必须改革的活生生标本!
某种业老板跑了一趟美国和巴西就以为看懂了种业,看懂了育种,遇到点麻烦便打起爱国旗号,声称他的青贮玉米是世界水平,告诫我们要爱国,不要“妄自菲薄”。这次又偷换“爱我中华”的概念。这些空洞口号一点用也没有。我们征集了全国各地的青贮玉米品种在山西大同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做筛选试验。明年扩大到甘肃、青海和西南去做筛选试验。最后看养牛场怎么选品种,就知道结果了。我希望大京九的品种能够入选。
这两天,陆续接到一些朋友来函和微信。汇总各方面讨论,我归纳如下,供大家参考。
我国青贮玉米审定指标重点集中在某些农艺性状(如熟期、干物质产量、抗病性、抗倒性等),对营养价值也有规定(如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淀粉和蛋白质等)。2014年发布的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规定了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应比对照增产5%以上,试验点增产比例大于70%,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小于10%。在品质指标上要求整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9%、粗蛋白含量≥7%、淀粉含量≥15%。这是较低的标准。
现行青贮玉米审定指标需要改进,如淀粉含量指标过低,审定出一大批“玉米草”(植株异常高大粗壮,但在收获时不能正常成熟)。这实际上是利用颠倒热带和亚热带玉米种质的光周期反应达到玉米草的繁茂效果。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指标也过于宽松。虽然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力促青贮玉米审定指标改革,但面对利益集团仍然有“蚍蜉撼树”之感。大京九公司的利益关系人多次宣称我国(其实是他的公司)青贮玉米研究世界领先。大京九不代表中国,因为中国的研究水平没那么低。但我们差距很大,要继续努力,所以我写了两篇文章说明之。
青贮玉米试验主持人北京农学院的潘教授,多次呼吁修改青贮玉米审定指标,应将淀粉含量提高到20%或25%以上,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改为≤50%或45%,以及规定合理的生育期指标等。这些过渡性指标并不算高。修改青贮玉米审定标准需要做许多调研,听取各路专家及畜牧业同仁的意见。如果公司现在经营的青贮玉米品种含水量太多,希望脑子还是清爽的。
美国每年收获青贮玉米约4400万亩,约占玉米种植面积8%。欧洲每年种植约6000万亩青贮玉米,占玉米种植面积80%。其中法国和德国种植面积最大,超过欧洲种植面积一半。欧洲现行青贮玉米试验和审定指标非常简单,⑴ 干物质产量及单位干物质产量的饲喂能量;⑵ 倒伏(收获前倒伏情况);⑶ 能量和消化率。当然,现行的欧洲青贮玉米审定指标如此简单也与其先进的取样方法和实验室检测手段有关。这么一比较,某企业老总用不着为你的繁琐和主次颠倒而沾沾自喜。这正是差距。
简化育种标准,关键是科企合作。如果种子企业继续关门搞育种,不愿意同养殖企业合作,恐怕很难建立单位干物质产量的饲喂能量和消化率这两项至关重要的指标与检测体系。至于计算单位面积的产乳量,更是无从谈起。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国外推广的青贮玉米分为粮饲通用型和青贮专用型,其中粮饲通用型能给农民更多的选择以获得更高利润,而专用型青贮玉米则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消化率的青贮玉米以降低饲养成本。前者可以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后者则是大型牧场的最佳选择。而“饲草型玉米”早就在美国和欧洲消失了……。
在青贮玉米这个小圈子里,继续坚持“玉米草”的逻辑,倒霉的将不是农民,而是种子公司。今后是国际化接轨的养牛场决定品种命运,养牛企业宁可用普通玉米做青贮,也不会再拿“玉米草”充数。农民只能跟着养牛企业亦步亦趋,种子公司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写文章的目的很简单,希望企业明白这个简单道理,然后重新谋划市场定位。(本文汇集了许多网友的评论和意见,特向他们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