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05  来源: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农业局  作者:李志丽  浏览次数:52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条件:1、发病程度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该病的发病适温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适宜发病的湿度条件是相对湿度在90%以上,这对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有利。因此,7-8月份,如果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中国北方各玉米产区,6-8月份气温大多适于发病,这样降雨就成为大斑病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2、耕作与栽培措施:玉米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单作地病重,间套作地病轻。合理的间套作和适时轮作,可改变田间小气候,利于通风透光,减低田间湿度,减少田间菌源,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种植春玉米晚播都比早播的病重,原因是由于玉米生长后期抗病性降低,又赶上雨季,利于发病。此外,栽培过密的玉米地块要比栽培较稀的地块病重;远离村边或玉米秸秆的玉米地块病轻,地势低洼的地块病重。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管后期气候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严重;而田间病斑出现较早的年份,除非玉米抽雄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遇上严重干旱的年份,一般发病都较严重。为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的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即病原孢子)。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
 
      发生规律: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以其休眠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其分生孢子还可在病株残体上越冬,也是侵染来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在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20~28℃产生,发病的温度一般在22℃以下。我省由于玉米从拔节到出穗期,基本可以满足大斑病菌对温度的要求,所以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天气,则易导致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在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7天以上,病害的发展将受到抑制。玉米播种过晚、出穗后氮肥不足、玉米连作均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流行。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5%左右,严重发生年份,感病品种的损失高达20%以上。
 
      防治措施: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点施药保护等综合措施。
 
      一是栽培管理措施。
 
      (1)选用抗、耐大斑病的玉米杂交种。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清除病残株,消灭菌源;开春后及早处理完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秸秆肥。
 
      3)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与花生、马铃薯等套种或宽窄行种植可减轻发病;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二是药剂防治。
 
      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喷药。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千克。隔7-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3次。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