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合作社规范、联合和全产业链发展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截至2015年底,山东省依法注册登记的合作社达15.4万家,成员出资3715亿元,工商注册登记社员462万个,登记总数、成员出资总额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在日前举办的“山东省合作社50人论坛夏季会议”上,来自“三农”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合作社理事长等70多名与会者,围绕合作社未来5年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合作社”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发展特点:主体多元、产业广泛、功能增强
曹县健顺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保勤说,这几年,合作社发展赶上了好时候。他们立足当地辣椒产业,建设了加工厂,生产辣椒酱、辣椒干等产品,带动能力越来越强。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超过600万元,入社农户超过1500户。
据山东省经管总站站长滕希群介绍,近年来,山东合作社发展呈现出数量快速增长、规模逐步扩大、质量明显提升、覆盖领域不断拓展、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的良好态势。
兴办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多年来,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人、经纪人等一直是山东创办合作社的主体。从近两年发展的趋势看,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农业服务站、供销社、科协等单位和组织,已成为合作社建设的重要力量。
产业分布更加广泛。山东各地形成了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导,农机、植保、民间工艺、旅游休闲等多领域扩展的良好发展格局。据统计,山东种植业合作社占到54.3%,畜牧业合作社占到18.9%,服务业合作社占8.1%,林业合作社占5.1%,渔业合作社1.8%。
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专业合作社从简单的技术、信息服务向农资供应、统防统治等服务拓展,由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的包装、储藏、加工、流通等服务延伸,有的还开始兴办内部信用合作业务。能够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数量近6万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9%;创办农产品加工、营销实体的合作社达5456家,占到总数的3.5%;进行资金互助合作的合作社达3054家,占到总数的2%。
破解问题:规范办社、适度规模、把握规律
“尽快这几年合作社快速发展,但从面上来看,多数合作社仍然存在单体规模小、合作层次低、管理不规范、带动能力弱等问题。”滕希群说。
原山东省委农工办副主任刘同理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要针对合作社发展普遍存在的规范程度低、经营规模不适应和名不副实等问题,着力推进规范办社、适度规模、把握规律的“三规”发展。
不规范是首要问题。当前,山东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率仅有10%左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普遍没有社员的个人账户、不及时变更登记注册信息、分配方式偏离了合作社原则、民主管理不到位等,甚至存在相当数量的“空壳社”和“翻牌社”。
如何确定经营规模是个大问题。一是合作社规模整体偏小。据调查,山东资产规模100万元以下的合作社占到总数的48%,合作社在工商登记的社员平均30人。二是合作社普遍重视“土地集中的规模”,一味追求土地流转面积的扩大,忽视了“服务规模”。“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不能只讲土地集中的规模,更要讲服务的规模。经营规模要适度化,服务规模要最大化。”刘同理说。
把握好发展规律是关键。山东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普遍存在与家庭农场、农村经纪组织、农业企业“混搭”的情况。一是明确合作社是农民的互助组织,与公司相区别;二是明确合作社是广泛联合的组织,与家庭农场、大户、农村经纪人相区别;三是要通过加强示范引导、强化扶持服务、健全激励机制等,逐步把合作社培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力量。
探寻方向:扶持规范、社社联合、全产业链
谈到合作社未来5年发展,原山东省委副秘书长、农工办主任王泽厚认为:“归根到底,农民合作社要围绕‘功能’找出路,要通过规范管理、社社联合、全产业链发展等手段,不断完善合作社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
“今后,国家扶持项目将投向‘示范社’和‘优秀社’,这是引导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滕希群说。山东2015年出台了专门文件,开展了合作社“普查”,以县为单位编制了《市级以上规范合作社目录》和《优秀合作社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明确要求国家扶持项目优先投向在目录里的合作社。
“联合与合作是合作社的特性,也是合作社的凝聚力所在。”王泽厚说,“要扩展联合与合作的范围,突破专业合作的局限,向行业之间、产品之间、区域之间、合作社之间的再联合拓展。比如,以乡镇为单位,依托主导产业成立联合社,在县级成立协会或联合会等。”
据了解,为促进农民合作社的联合发展与做大做强,山东省农业厅与工商局联合出台了《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登记管理意见》,对联合社登记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规范,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社开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