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阎红玉
在吉林省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辽河农场茅山分场,提起郑艳英,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她是返乡创业香菇种植的领路人。今年40岁的郑艳英,从事香菇种植已有六年的历史,在这六年里,她从最初的五个香菇大棚到组建合作社再到如今成立公司,用坚实的脚步走出了一条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道路。
1998年,在辽宁省鞍山打工的郑艳英看到朋友在这里种植香菇效益特别好,从这以后,她就开始留意这方面的信息。有时间她就学习这方面的种植技术,打探销路。每年回到老家时她就认真考察家乡的香菇市场,通过考察,她发现家乡辽河垦区香菇种植是一项市场空白。她当时就想,如果回来发展香菇种植,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填补辽河垦区香菇种植技术这一空白,如果做得好,不但自己能致富,还能带动周边的人们致富。通过近10年的精心准备,2008年,她和丈夫就从鞍山市回到了家乡发展香菇种植,从此,辽河垦区的农民又多了一份香菇种植收入。
随着创业的开始,土地、道路、资金等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出现在她的面前。经过多方协调,她建起了5个香菇大棚。大棚建成后,她一方面培训工人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带领工人每天天不亮就忙于香菇种植等工作。随着香菇一天天长大,郑艳英感觉种植香菇就像孕育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都充满了惊喜。2008年深秋,她收获了香菇种植的第一桶金。这让郑艳英和工人们看到了希望,对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
郑艳英告诉记者:“我现在租了2.4公顷土地,建了香菇暖棚5个,冷棚5个。每个香菇棚可放置2.5万个香菇菌棒,每棒每年能采6次,一个棒每次能产2斤香菇,一个棚每年能产5万斤香菇,现在平均批发价是每斤5元钱左右,一个大棚每年产值在25万元左右。在我们周边已经有13家农户跟我学习种植香菇,最多的一家种植了8.9万棒香菇。也有一些农户参股,他们多数以原材料为主,参股的农户每年增收至少在1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