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举办“全国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现场观摩了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大豆玉米轮作倒茬技术、深松浅翻蓄水保墒技术、信息化精准生产技术、减量增效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除草剂安全施用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品质评价与食品加工技术等9项核心技术的集成示范成效,研讨了当前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途径。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李世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文华、黑河市委书记秦恩亭、黑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洪生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主持。
在建设农场的项目示范点,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韩天富研究员介绍,东北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通过9项核心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形成了以优质食用大豆为产品目标,以粮豆轮作为基本种植制度,以优良品种和大型机械为技术载体,以深松、免耕、秸秆还田为技术模式,通过信息化、标准化大机械作业提高技术到位率,通过减肥减药和质量全程监控保证大豆品质,有效解决了粮豆持续稳定高产、种植效益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健康等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大豆在农业系统中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打造中国食用大豆的品质优势。2016年在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示范区大豆长势明显好于一般生产田。据专家组实收测产,示范区平均亩产219.79 公斤,比常规播种方法增产27.6%,每亩增收242.4元。
陈萌山在讲话中指出,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重点是要促进国内食用大豆的稳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探索和促进大豆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绿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路径,保障食用大豆的质量,努力提高大豆产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大豆食用市场需求。
陈萌山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明显成效。他指出,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项目攻关团队按照科技创新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实现了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全面集成;按照科技转化要素“一条龙”的要求,实现了大豆先进技术的落地与示范推广;按照科技驱动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实现了大豆新品种研发、生产、加工等各环节的技术配套,形成了大豆产业发展系统的技术支撑。
就下一步工作,陈萌山提出5点要求。一是要加强研究,攻克食用大豆全产业链的技术难题,增强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要深入集成,要把研究成果进行组装形成院内-国内-国际大豆全产业链技术的深入集成。三是要做好示范,把研究集成的技术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加大示范带动力度。四是要加强转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转化应用,要及时把增产增效模式研究的成果向农业部、当地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等汇报,争取更大的支持,加大技术转移转化步伐。五是要做好考评,专家到试验示范点进行指导、到周边开展推广服务活动都要进行考核,做到有记录、有查询、有评比、有总结。
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是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组织院属相关创新团队联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示范区所在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关企业的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共同实施。2016年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嫩江县和建设农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区和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吉林省敦化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等7个县市实施,示范面积6万亩。通过协作攻关,突破限制大豆单产和效益提升的主要技术障碍,研制关键技术和产品;在主产区大面积生产条件下,对苗头品种进行田间测试,筛选适合不同地区、生产方式和加工利用要求的大豆优良品种;通过技术研究、组装、优化,面向主产区建立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经试验示范,带动大面积持续增产和产业持续发展,为我国大豆生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管理局、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单位、黑龙江省农委、省农科院、黑龙江农垦总局及北安管理局局、部分农场、黑河市人民政府及各市县领导及技术人员、农业部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示范项目参加单位、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参加单位、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专家、各级农技推广系统的技术人员、种子企业、加工企业、大豆种植合作社等代表、以及新闻媒体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