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举办“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会”,现场听取了项目专家对马铃薯高产优质品种筛选、脱毒种薯快繁、水肥药一体化、水分高效利用、化学农药减施、机械化种植、主食化产品加工等7项核心技术集成示范效果的介绍,参观了项目合作单位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示范生产基地和薯条、全粉等加工生产线。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张家口市委副书记王景武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副院长王汉中主持。
据项目首席专家、蔬菜所熊兴耀研究员介绍,2016年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在河北省察北管理区、沽源县和张北县布局核心示范基地3个共10700亩,通过7项核心技术的集成示范,脱毒种薯产量提高3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施用20%以上,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开创了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科企”合作新模式。在察北核心示范区,每亩增产238公斤、降低成本216元,示范作用带动了附近的马铃薯生产企业和薯农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面积每亩增产143.5公斤,降低成本153元。
陈萌山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明显成效。他指出,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地方政府、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配合与合作,项目各科研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协作奉献、执着探索,实现了马铃薯多学科、多项先进技术的集成,探索了马铃薯高产高效绿色发展的综合方案,突破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体现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不同生态区的技术模式,创造了很有活力的“科企”合作机制。
陈萌山强调,开展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有利于促进马铃薯全营养食物消费市场的拓展,有利于促进马铃薯全产业链的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收,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实现精准扶贫和科技扶贫。
对下一步工作,陈萌山提出5点要求。一要扩大示范。在全国马铃薯不同生产区进行布局,创造适用不同生产区的技术模式,为不同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特别是要在西南贫困地区进行集成示范。二要重视转化。要将集成的可复制、可落地的技术模式在不同地方迅速转化应用,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要加大集成。在已有7项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院内、院外、国内和国际协同创新,加大智能、加工、产业化技术的集成力度,各参加所要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形成大协作和大联合的攻关机制。四要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和科研部门、种植大户的密切合作,创新“科企”合作新模式,实现马铃薯全产业链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五要加强考核与评价。要全面总结项目实施进展、成效,进行考核和评价,充分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院成果转化局局长袁龙江、基本建设局局长刘现武、科技管理局副局长熊明民,蔬菜所所长孙日飞、副所长张友军,加工所所长戴小枫以及项目组专家等5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