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31  作者:赵璐凤  浏览次数:43
 
 
      水稻百叶枯病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
 
      一、症状:白叶枯病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白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有淡黄色露珠状的菌脓,干后呈小粒状。凋萎型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
 
      二、病原: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摄氏度,最高40摄氏度,最适温度26—28摄氏度,病菌为好气性细菌。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53摄氏度,10分钟(潮湿状态),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死温度为57摄氏度,10分钟。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从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Ⅰ群弱,Ⅱ群为中等,Ⅲ及Ⅳ群较强及强。
 
      三、发生特点:白叶枯病主要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区以病草为主。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拔秧移栽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另外用病稻草催芽或扎秧把堵水洞,也是病菌侵染的一个途径。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 
 
      四、防治方法
 
      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抓住秧苗防治这一关键,结合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一)加强植物检疫   在无病区应严格遵守检疫制度,不从病区引种,必须引种时,要尽量采用包衣种子,也可用强氯精、叶枯宁等药剂处理种子严防病菌传入。
 
      (二)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秧田不施未腐熟的农家肥,大田要施足基肥,及早追肥,巧施穗肥,不偏施氮肥,氮、磷、钾及微肥平衡施用。培育高素质壮秧,严防大水淹没秧苗,避免串灌、漫灌、深灌,杜绝病田水流入无病田,对易涝淹的稻田及时做好排水工作。大田应浅水勤灌,干干湿湿,干湿交替,适时适度烤田。
 
      (三)药剂防治  
 
      老病区秧田期喷药是关键,一般三叶期及拔秧前各施一次药。
 
      大田施药要做到“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如气象条件利于发病,应实行同类田普查防治,从而控制病害蔓延。每亩可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25-150克,或宁南霉素水剂250毫升,或20%噻菌铜悬浮剂100-125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一般5-7天施药一次,连续2-3次。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