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
“按今年的行情,农民种植普通籽实玉米,亩均收入只有480元左右。如今,改种饲用玉米,亩均毛收入能达到2500元,除去成本,能净赚1500多元。”日前,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宇恒商贸有限公司牧业公司总经理赵进龙说,近两年,武威积极探索“粮改饲”试点工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甜高粱种植和青贮,并采取多种方式制作甜高粱青贮饲料。为了适应当前养殖业的发展和需求,公司果断将经营重点从种草、养畜兼营转向了种植经营优质饲草,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订单种植,按市场保护价统一收购。
以养定种,以养改种,提升优质饲草料的供应水平,支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国首批“粮改饲”试点省份甘肃,像凉州一样的探索和实践,正在全省的7个试点县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甘肃省农牧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粮改饲”试点工作启动后,甘肃将饲草饲料种植与养殖紧密结合,着力推动草食畜牧产业升级,促进草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新型经营主体“挑大梁”
——以养定种调结构,种养加结合更紧密
“在腾格里沙漠的前沿地带,我们将陆续完成20万亩的基地建设计划,其中包括饲草种植基地和奶牛、肉牛养殖基地及乳品厂等。”站在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邓马营湖的饲草基地旁,武威荣华新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明俊年说,2013年9月,公司开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建设饲草基地,至今已开发出了10万亩饲草种植面积,包括3万亩优质苜蓿、3万亩甜高粱和4万亩全株青贮玉米,公司将通过窖贮技术,把全株玉米和甜高粱加工调制为优质的奶牛饲料。今年,公司的18万吨青贮甜高粱,通过“集中青贮、统一配送”的方式,满足了3万头奶牛养殖饲草料的需求。
“类似荣华新型农业这样由新型经营主体挑大梁的,以饲草种植、青贮利用、牛羊养殖为一体的基地,在凉州区有200个。”甘肃省农牧厅畜牧处副处长米小泉介绍,“粮改饲”试点工作以来,甘肃积极鼓励、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植,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订单生产和合同收购,把种植、收获、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场户联结、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玉米全株青贮新模式,建立规模化饲草料种植基地,有力地推动了“种植—青贮—饲喂”草畜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建立。
“在推进试点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突出草畜一体化经营,扶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规模化饲草料生产,促使种养结合得更紧密,进一步夯实提高了产业素质,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畜牧养殖质量和效益。”米小泉说。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如今在甘肃,以养定种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已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实施“粮改饲”试点,试点县区的干部群众和养殖企业的传统种植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种草和养畜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籽实玉米改青贮、玉米改饲草等种植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得益于此,在张掖市甘州区,当地今年的饲草种植面积相比去年增加了6.6万亩,其中优质饲草种植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
“改”出新天地
——农民增收入、草牧业提水平、生态获改善
“跟种植籽实玉米相比,种全株青贮玉米每亩收入要多1000多元;跟种植制种玉米相比,虽然种植青贮玉米收入要少400元,但省去了脱粒、晾晒、抽雄、处理秸秆等环节,省时省工省力,操的心要少。”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种植大户刘荣国告诉记者。
在甘肃,更多农户、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正在经历着跟刘荣国一样的体验。据测算,2016年,甘肃种植普通籽实玉米的亩均净利润为480元;“粮改饲”项目试点启动后,种植青贮玉米每亩收益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3.2倍,种植产值提高了60.6%。
“通过实施‘粮改饲’项目,试点县大部分养殖场由‘粮食+秸秆’为主的饲喂方式转变成饲草为主的饲喂模式,这显著降低了牛羊的饲喂成本,提高了资源转化效率。”米小泉说,经测算,以饲草为主的饲喂模式用于肉牛育肥,平均可以提前20天出栏,草肉比提高到了5%-10%。
“粮改饲”试点工作的推进,还促进了甘肃生产生态的有机结合发展。在甘肃的试点县区,各地把种植优质饲草、养殖优质草食畜与改善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地处祁连山麓的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自治乡洪泉村是一个以畜牧养殖为主的村落,近年来,随着村里养畜量的增加,使得当地的草场压力逐年加大的同时,村民从外面调运饲草的运输成本也比较高。“村里目前养殖着1.8万只羊、200多头牛、600多头骆驼,由于长期放牧,对当地草场的破坏比较大,我们一直在考虑异地建设育肥基地。”平山湖乡畜牧站站长魏玉兵说,实施“粮改饲”项目后,去年5月,乡里发动牧民群众开发了2000多亩荒山荒坡种植饲草,用于牲畜冬季舍饲养殖,不仅使当地的草场压力减轻、草原生态得到了改善,而且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从今年开始,乡里将全面发展设施养殖,并实施禁牧,更有力地保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