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耀松记者张振中)我国现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15亿亩内陆盐碱地,这些盐碱地能够用来种植水稻,并获得高产吗?12月20日在海南三亚召开的国际海水稻学术论坛给出了清晰的解答。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会上提出,正在以杂交路线为特色开展海水稻研究,争取3年内培育成亩产达300公斤的海水杂交稻。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传统水稻在一定盐碱浓度的水田里是无法正常生长的,科学家通过攻关,选育出具有耐盐、耐碱、抗病、优质、高产等多种特性的新型耐盐碱水稻,这些耐盐碱水稻可以广泛地种植到沿海滩涂、内陆盐碱地和咸水湖周边,从而使亿亩盐碱地成为良田。
长期研究耐盐碱水稻的江苏省农科院研穷员王才林介绍,我国沿海滩涂、盐碱地很多,在一些地方发现有野生型或半野生型的海水稻,但受海水来回灌排影响,水深导致禾苗疯长,海水退出后禾苗便倒地而死,即使存活下来,一般产量也极低。
种植海水稻的增产潜力较大。根据估算,现在能够用来种植水稻的盐碱地有3亿亩,如以300公斤/亩产量计算,可以多养活3亿人。为此,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水稻专家展开了海水稻的研发,但进展缓慢,收效并不明显。
为何海水稻高产研发如此艰难?袁隆平认为,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现在国内耐盐碱水稻的种质资源很少。国际水稻研究所收集有一些耐盐碱的种质资源,耐盐碱度最高的能达到1.2%,今后我们要引进这些种质资源进行筛选研究,培育出适合在我国种植的海水稻。另一方面,目前表现较好的海水稻的耐盐碱度一般在0.4%-0.6%。我们今后要充分利用水稻杂交优势,培育出耐盐碱度达0.8%-1%的海水杂交稻。
30多年来,经过我国育种家的努力,已经选育出一些海水常规稻品种,但是从产业化应用的角度来看,培育出高产、抗病和优质的能用于推广的海水杂交稻还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利用杂交优势研发海水杂交稻,有望大幅度提高海水稻产量。”袁隆平说。杂交水稻具备远缘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各地的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杂交更容易在产量上取得突破,而仅对目前的耐盐碱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常规选育,产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袁隆平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等团队,利用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等手段进行研发,争取3年内培育出耐盐碱度达0.8%、亩产达300公斤的海水杂交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