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探析
陈幸祉本报记者冯雷
“俺村6个人一块儿参加的培育班,拿到证书后,今年新建了13个大棚。”谈到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的经历,衡水市冀州区码头李镇北小庄村的“80后学生”张建华说到。
截至今年,衡水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565人,其中1118人获颁证书。从过去的“锄头把式”摇身变成“持证上岗”,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究竟给种地带来哪些变化?隆冬时节,记者赶赴河北衡水进行实地采访,一探究竟。
培育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12月7日午后,衡水市冀州区码头李镇北小庄村西,一个个蔬菜大棚汇成了白色海洋,44岁的张华强正在自己的棚里收割茴香苗。说起去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这位面色黝黑的庄稼汉停下手里的活计,打开了话匣子:“别看我是初中毕业,但专家老师讲的种植技术、市场理念,咱听得懂、记得住、能用上,说实在话,真的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
今年,张华强自己新建了3个大棚。相比以前陆地种植或小拱棚种植,今年全部采用钢架结构,增加了大棚高度和面积,提高采光面积,还运用双棚膜抗低温、雄峰授粉技术,提早春季和延后冬季蔬菜上市时间。“我这5亩大棚纯收入11万元,比去年能多收5万多呢。”说到收入的变化,张华强呵呵的笑出了声。
故城县西半屯镇东桥村的“种植达人”杜留双也是一名“持证新农”,她在1200亩流转土地上发展科技种植——引入良种良法、购买先进农机具、建起水肥一体化微喷灌溉设施。杜留双不无骄傲地说:“邀请科技当自己的合伙儿人,虽然聘金贵了点儿,但跟带来的收益比,根本不算啥。集约化种植一年就能节省水电、人力等成本20多万元,地上的庄稼一年又能增收25万元。我这五十多岁的老太太也不能out了,一定跟上时代潮流。”
衡水三年的实践证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条独具特色的农民职业化之路,使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成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领办人,一批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加入到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实现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衡水市委常委、副市长韩立群分析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壮年向城镇转移,造成衡水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现象,党委政府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步伐实为破题上策,通过培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不仅有利于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还有利于吸引和留下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后继者从事生产经营,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提供了人才保障。”
“精准培育
”激发返乡创业热情
带动产业,带富村民,激活乡村,新型职业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李明洋,冀州区明洋家庭农场主,2011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洒脱干练的他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乡创业。“我虽然上过大学,但经营农场后才发现,学校知识严重不足。2014年冬天我参加了冀州区新型职业农民种植业班,上课认真听、仔细记,不懂就问,通过理论学习、外地参观和实地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知识。”李明洋深深悟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明洋家庭农场以粮食种植为主业,流转土地652亩,经营期限15年,投资60余万元的现代农业机械已经装备到农业上,实现了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2016年实现纯收入41万元。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李明洋表示要在做大做强粮食主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施用有机肥、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引进新品种等措施,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实现农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衡水市农牧局局长商家荣看来,李明洋是衡水市成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代表,明洋家庭农场也是精准培育结出的硕果之一。“所谓精准培育,就是采取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动态管理的模式,具体包括精准遴选培育对象、精准使用培育资金、精准开展教育培训、精准进行跟踪管理、精准落实扶持政策等方面。”商家荣解释到。
“精准培育”由政府出资,对每名“学生”给予2500元专项培育资金。通过聘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培训教材,并根据不同类型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时间节点要求,组织师资力量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通过专题讲座、送技下乡、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授课。做到课堂讲授与示范基地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系统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专家面授与各种媒体教学培训相结合、教学培训内容与当地产业需求相结合,体现实际、实用、实效。
示范引领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实践,吸引了许多新锐青年投身到了农业生产中,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农业经营模式也变得更加“现代”。阜城县高辛庄村的尚云婷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小姑娘,本来已经在大城市找好了工作,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消息和当地政府的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扶持力度还是吸引她返乡创业。“有这么好的舞台,干嘛不回来呢!”
当初,尚云婷想要发展设施葡萄,阜城县农牧局不仅提供了一百亩大棚的棚膜,还免费建起了滴灌系统。为了适应发展需求,尚云婷组织当地农民建起了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整合了资金又实现了统一管理,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如今,小姑娘想要借助互联网开拓新市场的想法即将成为现实:“在合作社的网站上不仅有我们的绿色产品,而且还有葡萄园区的美景,将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观光、采摘休闲。”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就不能用老观念经营农业,必须注重创新经营理念和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合作社建起了两块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展示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做给农民看;推广订单强筋优质小麦种植9268亩,并全部回收,辐射周边三个乡镇2000多户,受益农民增收118万元;创办‘农业技术讲习班’,聘请专家讲授农作物增产技术,开班98次,会员8500人次;编发并免费赠阅农户的农业技术报纸《帮农人》,发放90期80000份;编发短信群发平台‘帮农快信’,为农民提供即时的农事安排、天气预警以及农产品价格信息,累计发放短信40000条次;刚刚组建了“帮农微信群”,为周边农民提供互相交流、传播信息平台,及时解决农民遇到的各种难题,目前群成员已达180人。”合作社理事长王金卯说到。
务农观念变化显著、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种植技术高端先进、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持证新农”队伍的发展壮大,凝聚了一批对农业有感情、有经验的“老农”,吸引了一批有乡愁、想创业的“新农”,引进了一批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新型职业农民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的内在潜力和发展动力,推进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成为了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今年以来,衡水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从业者职业化为导向,着力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衡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计划明后两年培训农民3000人,到2018年,全市持证新农总数达到1万人,确保发展现代农业后继有人。”对于衡水“三农”的未来,韩立群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