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1-25  来源:中国种业信息网  浏览次数:144
 


 关于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对品种审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组织对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见附件)。
现征求你们意见,请及时组织种子管理部门、相关种子企业、科研单位及有关产品用户等进行讨论,并于2月23日前书面反馈意见至我办公室。其他单位和个人可直接发送邮件。
 
      联系方式:厉建萌  010-59193249  59193142(传真)  zzjpzglc@agri.gov.cn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月24日
 

附件: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总则

 

根据新修订《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种业发展新形势对品种审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组织全国农技中心、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种子协会,以及部分种子管理、种子企业等单位专家,对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进行了修改。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总体要求,以保障粮食生产对品种需要为底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鼓励创新为目的,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根据不同用途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国家审定进行分类管理,调整并制订符合市场需要的品种审定指标和标准,确保审定品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现代种业发展需要。

 

二、用途分类

按市场对品种的不同需求,将审定品种分为四类。

 

第一类高产品种。满足“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口粮自给的需求的品种。

 

第二类绿色品种。满足节水节肥节药,以及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品种。

 

第三类优质专用品种。主要是高档优质品种、适应机械化作业品种、加工专用型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第四类特殊用途品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品种。

 

三、审定指标和标准

针对过去各作物审定标准格式不一致的问题,此次分作物统一审定指标和标准。不同用途品种在达到基本条件同时,还应达到相应类别分类条件。

 

(一)基本条件

 

根据各作物特点提出指标体系,将抗病虫性、抗倒伏性、生育期等作为各作物品种审定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二)分类条件

 

根据高产品种、绿色品种、优质高效品种和特殊用途品种四类不同用途品种的需要,分别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标准。

 

高产品种:要求在品种试验中比对照品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骨干品种)增产3%—5% 。

 

绿色品种:品种抗病虫性应达到一定标准,以实现减少用药,或水、肥高效利用的目标。品种试验产量仅作为市场选择品种的参考,不作为淘汰品种的依据。

 

优质专用品种:根据市场需要品种品质应达到一定标准,或适宜机械化作业或适宜轻简化栽培应达到的相应标准。品种试验产量仅作为市场选择品种的参考,不作为淘汰品种的依据。

 

特殊用途品种:申请者可自行开展相应试验,相关性状指标不设达标限制,但应根据品种试验结果如实描述。除已列出的特殊用途品种外,其他类型品种可由种子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出审定指标和标准,报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作为审定依据。

 

分则

 

 

1 基本条件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符合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的要求,并提交相关材料。符合相应作物的品种审定基本条件和分类条件。

 

1.1 抗病性

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年度≤6.5,同时,长江上游稻区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 级;每年武陵山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 级;

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 级;南方稻区的单季晚粳品种、北方稻区的黄淮海粳稻、京津唐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0 级。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稻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南方华南稻区:白叶枯病、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晚籼)。

 

南方长江上游稻区:褐飞虱、耐冷性、耐热性。

 

南方长江中下游稻区: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晚粳)、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不含早籼)、耐冷性(晚籼)、耐热性(中籼)。南方武陵山区:耐冷性。

 

北方华北中粳区:条纹叶枯病。

 

1.2 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0.0 天,其他类型早籼和晚籼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 天。

 

长江上游中籼、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华南晚籼和黄淮海中熟中粳、东北中熟早粳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5.0 天。

 

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7.0 天。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稻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3 结实率

中稻品种年度结实率<70%的区域试验点≤3 个,晚稻品种年度结实率<65%的区域试验点≤3 个。

 

1.4 旱稻品种抗旱性

抗旱级别≤5 级。

 

1.5 产量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公斤/亩)。

 

2 分类条件

2.1 高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稻或杂交稻,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生产试验≥0.0%试验点比例均≥65%;稻瘟病抗性不低于对照品种。或比对照品质差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点比例≥75%;稻瘟病抗性不低于对照品种。

 

杂交稻作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降低3 个百分点。常规稻作对照品种的杂交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增加2 个百分点。

 

2.2 绿色品种

抗病品种:南方稻区稻瘟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或华南稻区白叶枯病抗性达到抗以上,或北方稻区和武陵山稻区稻瘟病抗性达到抗以上,同时条纹叶枯病达到抗以上。

 

抗虫品种:早籼对白背飞虱达到抗以上水平,中籼及晚籼、晚粳对褐飞虱达到抗以上水平,且优于对照品种一个级别以上,稻瘟病抗性不低于对照品种。

 

抗旱品种:抗旱级别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且抗旱级别不低于照品种,稻瘟病抗性不低于对照品种。

 

镉低富集品种: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大米镉含量≤0.2微克/公斤)。

 

2.3 优质专用品种

优质品种:品种品质达到部部颁标准2 级及以上,稻瘟病抗性不低于对照品种。

 

轻简化栽培品种:机械插秧品种,抗倒伏程度≤3 级,双季晚稻全生育期≤108 天,抽穗扬花期耐低温。

 

直播品种:抗倒伏程度≤3 级,中胚轴≥0.5cm,双季早稻芽期耐低氧发芽(耐淹)、发芽率≥90%,苗期耐寒,全生育期≤108 天;双季晚稻芽期耐低氧发芽(耐淹)、发芽率≥90%,全生育期《108 天(特早熟),抽穗扬花期耐低温。

 

2.4 特殊用途品种

糯稻品种:支链淀粉含量(%)。

 

除此之外,其他特殊类型品种市场有需求的,种子企业可提出审定指标和标准,报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作为审定依据。

 

小麦

 

1 基本条件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符合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的要求,并提交相关材料。符合相应作物的品种审定基本条件和分类条件。

 

1.1 抗病性

长江上游冬麦区条锈病中感以上、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赤霉病中感以上、东北春麦晚熟区秆锈病中抗以上。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北部春麦区品种、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对鉴定病害有一种以上(含)为非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麦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长江上游麦区冬麦品种: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

 

长江中下游麦区冬麦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抗寒性。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品种、旱薄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抗旱性,抗寒性。

 

北部冬麦区水地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抗寒性。

 

北部冬麦区旱地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矮病,抗旱性,抗寒性。

 

北部春麦区品种:叶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

 

东北春麦区早熟品种:叶锈病和白粉病。

 

东北春麦区晚熟品种: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根腐病。

 

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

 

西北春麦区旱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抗旱性。

 

1.2 抗倒伏性

倒伏程度≤3 级,或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70%。

 

1.3 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的品种。

 

1.4 抗寒

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北片麦区抗寒性鉴定,或试验田间表现,越冬死茎率≤15.0%且不超过对照的品种。

 

1.5 产量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公斤/亩)。

 

2 分类条件

2.1 高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且同等级品质,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不减产;每年区域试验增产≥2.0%、生产试验不减产试验点比例≥60%。

 

申请审定品种为杂交中筋品种,对照品种为常规中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8%,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8%的试验点比例≥60%。

 

2.2 绿色品种

抗病性强: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中抗、黄淮冬麦区中感的品种。

 

节水:节水指数大于0.8 且节水试验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增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的品种。

 

节肥:在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以上试验条件下比对照增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的品种。

 

2.3 优质专用品种

强筋品种:籽粒容重≥770 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4.0%或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30.0%、面团稳定时间≥8.0 分钟且每年不低于7 分钟。

 

弱筋品种:籽粒容重≥770 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2.5%或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26.0%、每年面团稳定时间<3.0 分钟。

 

旱地品种:抗旱性鉴定等级为4 级以上的品种。

 

抗穗发芽:白皮小麦抗穗发芽性检测(小麦抗穗发芽性的检测方法NY/T1739-2009)结果达到抗以上级别的品种。

 

生育期短: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比对照品种平均早熟2 天(含)以上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与对照产量相当的品种。

 

2.4 特殊用途品种

糯小麦:支链淀粉含量(%)。

 

彩色小麦:籽粒颜色。

 

除此之外,其他特殊类型品种市场有需求的,种子企业可提出审定指标和标准,报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作为审定依据。


玉米

 

1 基本条件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符合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的要求,并提交相关材料。符合相应作物的品种审定基本条件和分类条件。分类条件中,特殊用途品种,除已列出的品种外,其他特殊类型品种市场有需求的,种子企业可提出审定指标和标准,报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作为审定依据。

 

1.1 抗病性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对大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达到感及以上。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西北春玉米类型区: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达到感及以上。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对小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达到感及以上。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纹枯病、茎腐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达到感及以上。

 

东南春玉米类型区:纹枯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达到感及以上。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区不同用途品种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普通玉米品种、高油玉米品种、高淀粉玉米品种、糯玉米(干籽粒)品种、高赖氨酸玉米品种、青贮玉米品种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丝黑穗病、灰斑病。西北春玉米类型区:大斑病、丝黑穗病。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南方锈病。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东南春玉米类型区:小斑病。

 

鲜食甜玉米品种、糯玉米品种

北方鲜食玉米类型区:丝黑穗病。

 

黄淮海鲜食玉米类型区:矮花叶病、瘤黑粉病。西南鲜食玉米类型区:小斑病。东南鲜

 

食玉米类型区:小斑病。

 

青贮玉米品种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丝黑穗病、灰斑病。

 

西北春玉米类型区:大斑病、丝黑穗病。

 

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南方锈病。

 

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东南春玉米类型区:大斑病、小斑病。

 

爆裂玉米品种丝黑穗病、瘤黑粉病。

 

1.2 生育期

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西北春玉米类型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2.0 天。

 

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1.0 天,或收获时的水分不高于对照。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0.0 天。

 

1.3 抗倒伏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或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试验点比例不超过20%。

 

1.4 产量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公斤/亩)。

 

2 分类条件

2.1 高产品种

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2.2 绿色品种

抗病性突出,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所有病害均达到中抗以上。或抗倒伏性突出,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3.0%。

 

2.3 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

含水量低: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6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70%。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与对照产量相当,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产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

 

抗倒性突出: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3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相当,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相当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

 

产量突出: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东北中熟组和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30%, 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70%。

 

抗倒、脱水性能均突出: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

 

2.4 特殊用途品种

2.4.1 糯玉米(干籽粒)、高油、高赖氨酸(优质蛋白玉米,QPM)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品质。糯玉米(干籽粒):粗淀粉含量(干基),支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高油玉米:粗脂肪(干基)

 

含量。高赖氨酸玉米:赖氨酸(干基)含量。

 

2.4.2 青贮玉米(不包括粮饲兼用)

生物产量。收获时的鲜物质产量(公斤/亩),干物质含量(%),或其他衡量指标。

 

生育期。乳线位置≥1/2 的天数或播种到适宜收获时的天数。

 

品质。整株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淀粉含量。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大于等于10.0%的试验点比例≤20%;或每年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不高于对照。

 

抗病性。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西北春玉米类型区:大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达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东南玉米类型区: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均未达到高感。

 

2.4.3 鲜食甜玉米品种、鲜食糯玉米品种

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鲜食甜玉米品种:鲜样品可溶性总糖含量。鲜食糯玉米品种: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甜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时存在甜和糯两种类型籽粒,属糯玉米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5.0%。

 

抗病性。北方鲜食玉米类型区、黄淮海鲜食玉米类型区:瘤黑粉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西南鲜食玉米类型区、东南鲜食玉米类型区: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产量。鲜果穗产量(公斤/亩)。

 

品质: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

 

2.4.4 爆裂玉米品种

品质。膨化倍数,爆花率,籽粒颜色。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

 

抗病性。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生育期。播种到收获的天数。

 

产量。籽粒产量(公斤/亩)。

大豆

 

1 基本条件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符合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的要求,并提交相关材料。符合相应作物的品种审定基本条件和分类条件。

 

1.1 抗病性

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对流行株系抗性级别达到中感及以上,对强致病株系抗性级别达到感及以上。

 

灰斑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的极早熟、早熟和中早熟品种,抗性级别达到中感及以上。

 

炭疽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鲜食品种抗性级别达到感及以上。

 

1.2 生育期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北方春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4.0 天,黄淮海夏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7.0 天,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对照品种晚熟≤10.0 天。

 

1.3 品质

北方春大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8.0%;其他区组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9.0%。

 

1.4 产量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公斤/亩)。

 

2 分类条件

2.1 高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种或杂交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3%,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审定品种为杂交品种对照为常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8.0%,且每年增产≥5.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对照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2.2 高油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脂肪平均含量≥21.5%,且单年≥21.0%。常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0.0%;杂交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4.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5%。

 

2.3 高蛋白品种

北方春大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蛋白质含量≥43.0%,且单年≥42.0%;其他区组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蛋白质含量≥45.0%,且单年≥44.0%。常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0.0%,两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减产幅度≤3.0%;杂交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2.4 特殊用途品种

鲜食品种、菜用品种,鲜豆(含荚)产量(公斤/亩)。

 

除此之外,其他特殊类型品种市场有需求的,种子企业可提出审定指标和标准,报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作为审定依据。

棉花

 

1 基本条件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符合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的要求,并提交相关材料。符合相应作物的品种审定基本条件和分类条件。

 

1.1 抗病性

每年区域试验,枯萎病接种鉴定病指≤20.0,黄萎病接种鉴定病指≤35.0 或鉴定结果为耐病及以上。

 

1.2 早熟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霜前花率≥85.0%,特殊年份与对照相当。

 

1.3 抗虫性

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每年区域试验抗虫株率≥90.0%,室内鉴定结果为抗虫及以上。

 

1.4 产量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公斤/亩)。

 

2 分类条件

根据GB/T 20392-2006《HVI 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和ASTM D5866-12《HVI 棉纤维棉结测试标准方法》检测的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和纤维细度五项指标的综合表现,将棉花品种分为Ⅰ型品种、Ⅱ型品种、Ⅲ型品种三种主要类型。

 

Ⅰ型品种

特点:纤维长度32mm 以上“特长级”、断裂比强度“很强档”、长度整齐度“高档”、纤维细度“细档”、马克隆值“A 级或B 级”。

 

要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mm、断裂比强度≥31cN/tex、马克隆值3.5~4.9、纤维细度≤170mtex、整齐度指数≥83%;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长度≥31mm、断裂比强度≥30cN/tex、马克隆值3.5~5.0 的品种。


Ⅱ型品种

特点:纤维长度30mm 以上“长”级、断裂比强度“强档”、长度整齐度“高档”、纤维细度“中档”、马克隆值“A 级或B 级或部分C 级C2 级”。

 

要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mm,断裂比强度≥30cN/tex,马克隆值3.5~5.2、纤维细度≤185mtex、整齐度指数≥83%;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长度≥29mm,断裂比强度≥29cN/tex。

 

Ⅲ型品种

特点:纤维长度28mm 以上“标准级”、断裂比强度“中等档”、长度整齐度“高档”、纤维细度“中档”、马克隆值“A 级或B 级或部分C 级C2 级”。

 

要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mm,断裂比强度≥28cN/tex,马克隆值3.5~5.5、纤维细度≤200mtex、整齐度指数≥83%;较低年份马克隆值3.5~5.6的品种。

 

2.1 Ⅱ型常规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生产试验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的试验点比例≥50%。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减产≤8.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8.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减产≤8.0%的试验点比例≥50%。

 

2.2 Ⅱ型杂交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的试验点比例≥5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2.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2.0%的试验点比例≥50%。或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达到Ⅰ型品种较低年份要求,其皮棉产量水平可比上述规定的指标降低2 个百分点。

 

2.3 Ⅲ型常规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的试验点比例≥50%。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减产≤3.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减产≤3.0%试验点比例≥50%。

 

2.4 Ⅲ型杂交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10.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10.0%的试验点比例≥50%。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1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的试验点比例≥50%。

 

2.5 优质专用品种

品质突出:纤维品种属于Ⅰ型品种。抗病性突出:枯萎病病指≤5.0 及黄萎病病指≤20.0 的品种。

 

适合机械采收品种:株型比较紧凑,抗倒伏,株高85cm左右;霜前花率90%以上;含絮力适度,吐絮比较集中。

 

2.6 特殊用途品种

彩色棉:纤维颜色、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纤维细度、马克隆值。

 

长绒棉: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纤维细度、马克隆值。

 

除此之外,其他特殊类型品种市场有需求的,种子企业可提出审定指标和标准,报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作为审定依据。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