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我国科学家攻克水稻界“癌症”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2-10  来源:农业科技报  浏览次数:69
 
 
有望减少稻瘟病的危害,有助水稻高产与稳产育种
 
    经过15年持续努力,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团队与育种家合作,在广谱和持久抗稻瘟病机制上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减少稻瘟病这一“水稻癌症”的危害,将有助水稻高产与稳产育种。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可引起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有植病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因稻瘟病发病直接损失稻谷300万吨。因危害大,从2008年起,我国水稻新品种审定即实行稻瘟病抗性的“一票否决”制。 
 
    防治稻瘟病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化学农药,因成本高、污染环境,不可持续;二是发掘新的抗病资源并选育广谱抗病新品种。据介绍,目前已有25个抗稻瘟病基因被克隆和功能鉴定,但绝大部分抗谱窄,容易丧失抗病性;将多种抗病基因整合到一个品种,不仅难度大周期长,还会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 
 
    为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植物病理和育种界的瓶颈问题,何祖华团队与育种家合作,从2002年开始广泛筛选抗瘟种质,从起源于中国农家品种的育种材料中鉴定了一个广谱抗瘟性新位点Pigm。随后他们又用了10年时间,系统解析了这个新位点的功能机制。该研究成果于2月2日在线发表于业界权威杂志《Science》。
 
    专家介绍,通常抗病与产量如“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增强抗病性容易导致产量降低,而何祖华团队取得的这一研究成果突破了这一瓶颈。 
 
    何祖华介绍,Pigm具有持久抗瘟性,优于国际上已分离的一些相关基因,既抗病又不影响最终的产量。 
 
    据悉,这个新基因位点自发现以来,已被中国国内30多家种子公司和育种单位应用于水稻抗病分子育种。(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