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为了避免出现菜农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几年前,余姚农林部门就鼓励龙头企业跟菜农签订收购合同,走订单农业之路。那么,被视为“对症下药”的订单农业为什么没能发挥作用,稳定住收购价格?
菜农正在收割榨菜
“愁卖,到处在减价,基本上上午一个价,下午又减价。我们从5毛卖到现在3毛6。”在余姚市泗门镇楝树下村,张锋龙家里种了5亩多榨菜,往年每亩产量在7000斤左右,今年亩产超过1万斤,但由于价格持续走低,高产并没有给他们家带来更高的收入。
由于担心价格一跌再跌,甚至担心没人收购,整个清明小长假期间,菜农们几乎是全家出动抢收榨菜。
菜农正在收割榨菜
余姚市农林局产业科副科长郑立东分析说,余姚农林局每年都会跟榨菜协会和收购企业一起,在榨菜收割的前一个月左右,根据预估的产量、品质以及市场需求情况,制定政府指导价。由于今年榨菜产量远远高于预期,导致政府指导价定的偏高;外地榨菜大量涌入后,市场出现饱和。
郑立东指出,原来预估的产量亩产7000—8000斤,现在是一万到一万二。一下子涌进来,翻池跟不上收购速度,后期收购有一些困难,老百姓排长队。
榨菜收购点
与榨菜园里气氛同样紧张的是榨菜加工企业的腌制基地。在余姚国泰公司一个榨菜收购点,菜农们用三轮车把刚收割的榨菜一车一车的运过来,上秤,倒入清洗池,再捞出来倒入腌制池。不少企业的腌制池容量已经严重不足,影响了收购速度。
国泰公司收购点一位姓姚的负责人说,3月下旬,就有外地榨菜以远低于政府指导价的价格进入当地企业,不少企业提前完成收购计划,不得不压低收购价格。
负责人说:“我们28号、29号开始收的,人家收4毛7、4毛8,我们5毛收。5毛一斤收了4天,现在他们价格压了,我们也压了。”
价格跌入谷底,菜农们也越发紧张,出现了集中抛售的局面,不少收购点要彻夜排队。
榨菜收购点
菜农出现卖菜难之后,不少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高加深腌制池,甚至新建腌制池,继续收购。目前整个收购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郑立东说,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单纯靠政府指导价已经不足以保障农民的收益,余姚农林部门正考虑制订新的办法,比如在出现供过于求的年份,价格严重低于政府指导价时,采取类似订单农业的形式,企业收购时,一部分按政府指导价收购,一部分走市场价格。
郑立东表示,要在维持基本指导价格的基础上,附加一些市场调节因素,综合考虑。比如,8000斤按照政府指导价收购,超出的部分按照市场价收购。
余姚榨菜
其实,余姚农林部门为了避免出现菜农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早些年就鼓励龙头企业跟菜农签订收购合同,走订单农业之路。郑立东说,榨菜常年都是供不应求,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农户履行合同的情况并不理想,企业的积极性就不高了。
郑立东说:“农户理所当然的毁约,价高就卖。订单对企业来讲,感觉可有可无,又花了很大精力,到收购时又没法制约农户。”
宁波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柄生说,现在不少订单农业合同本身就非常不规范,在合同实际履行过程中,仍然是靠双方当事人的良心。如果有一方恶意违约,另一方很难利用合同追究责任。
张柄生建议,除了要加强诚信宣传,最重要还是要规范合同,增加违约成本。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要仔细考量各方面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对这些因素做出明确预判,对预判结果、风险、责任做出明确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