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三亚4月13日电(记者刘邓郑玮娜)“今年,我们正在向新目标——亩产1130公斤即每公顷17吨攻关,我有把握说,有90%的可能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3日在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上说。与他同台发表观点的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其他9位院士。他们围绕水稻育种科技创新方向,稻种稻米产业发展模式,水稻产业走向世界发展路径发表各自的见解。
“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是我国水稻育种未来的方向。”“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说通俗一些就是像设计工业品一样设计水稻。”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分子育种专家李家洋介绍,分子育种利用现代信息和生物技术,通过杂交、分子标注选择和对遗传机理基因的了解,实现从传统“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精确育种”的跃升。他举例说,经过研究发现,大米口感好不好取决于两个基因,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不同品种进行相应的置换和改造,得到想要的口味。
此外,水稻品种的定向设计可又好又快地实现新品种培育,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品种增加。“这个意义是非凡的,能够实现高产优质,也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李家洋强调。
“我们去年年底找到了那个基因,用它可以培育出高产高抗性淀粉的水稻,适合糖尿病人吃。”李家洋说。“未来,中国1亿多糖尿病患者将因此受惠。”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预测2030年该技术将会有重大突破,之后将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国不仅是水稻资源的富国,也是水稻生产大国、水稻科技强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水稻科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稻的几次革命,都是中国原创。世界矮秆稻育种的‘绿色革命’源于我国。1996年,我国启动了超级稻育种技术的研究,在追求产量的同时,兼顾品质和抗性,超级稻带来的是第三次革命。”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