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钟欣
“中亚作为连接‘一带一路’东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西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的关键区域,在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两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中均处于重要枢纽,是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的重要地区。”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2017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会上,“80后”副研究员张雯丽正在介绍的“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农业对外合作研究项目颇受瞩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我们的研究选取了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农业在本国经济中所占地位较重、与我国贸易投资联系较为紧密的10个国家为目标国,开展农业对外合作潜力和重点领域研究。研究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差异较大,农业投资战略和重点领域也各有差异。”项目牵头人、农研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负责人翟雪玲对记者说。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也为我国加强与沿线国家农业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视角。2015年,长期从事农业“走出去”项目研究的翟雪玲带领她的团队,提出选择“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进行农业对外合作的重点研究,从此,4位年轻女博士——翟雪玲、张雯丽、王慧敏、原瑞玲就与“一带一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带一路”沿线农业国际合作重点国别研究不仅被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列为重点课题,更被列入“农业部2015年度创新项目”。
女博士们最开始选择了10个国家进行跟踪研究。“一开始,我们考虑的是通过我们的研究报告,给国内农业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合作提供参考,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逐渐拓展到关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对国内农产品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国内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翟雪玲说。
在团队最新的“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国别研究报告中,提出未来中俄重点合作领域包括农业科技交流、农产品种植加工(小麦产业、大豆产业、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与贸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强调远东地区将是我国对俄农业投资合作优选地区。报告还建议与中亚五国的未来合作重点是扩大对中亚地区紧缺的水果、蔬菜等鲜活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同时增加从中亚五国进口粮食、棉花和畜产品,投资可聚焦小麦、棉花、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产业。
“农业对外合作很不容易,但也确实有很大潜力。”侧重于对印度、巴基斯坦跟踪研究的张雯丽对记者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我们与印度在农业领域应该有很多合作空间,比如中印劳动力和技术要素互补,同时印度本国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综合考虑,未来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将继续扩大。而巴基斯坦农业资源丰富,农业需求迫切,贸易投资环境较为宽松,未来中巴农业合作潜力较大,尤其在农业科技、农产品种植加工、农产品贸易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她介绍说。
翟雪玲对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推荐的一个缅甸农业合作案例印象深刻,那是一个中国团队在缅甸山区推广种桑养蚕,帮助缅甸山区人民增加收入。“农业的国际合作可以帮助很多贫困人口改善生活,也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中缅农业合作将主要集中在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和栽培技术合作,甘蔗、木薯、天然橡胶、棉花、黄麻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合作,农机装备合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她说。
去年,她们将“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扩展到了美国、加拿大,立足于从资源和市场等方面重点观察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现状与未来走势。
研究成果的陆续发表逐渐引起业内关注。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也对研究成果作出了批示。她们将于今年8月将研究成果汇集出书,从“一带一路”战略下农业国际合作的宏观政策到沿线重点国家的投资研究以及国内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实际案例,四位女博士将在书中进行详细分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