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笔者驱车来到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镇嘉颖农场,850亩麦田苗肥穗满。“眼下正是小麦孕穗期,为啥不见撒肥人?”笔者心里不由犯起了嘀咕。“今年不撒肥,是因为采用了‘种肥同播’,播种时一次性施足底肥。”嘉颖农场负责人陈希军说,以前要施3次肥,底肥、返青肥、孕穗肥一次不能少,这时节麦田里早就满满都是撒肥人了。
陈希军自2010年开始流转土地种粮,7年间由100亩逐步发展至850亩。按惯例每亩小麦化肥量在90公斤左右,再加上叶面肥等至少得100多公斤。多年来靠化肥提高产量已成惯例,小麦种植逐渐患上了“化肥依赖症”。
就在陈希军发愁之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落地茌平。陈希军是种粮大户,他的850亩麦田全部“入围”。去年初,该县以每亩60元的价格向乐平镇德丰源农机合作社购买服务,借助“德丰源”的固定道式震动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机,在实现深松、撒肥、旋耕、镇压、播种等作业环节“五合一”的同时,实施分层施肥,70%的肥料经旋耕均匀分布于15厘米左右的浅层,剩下的30%深施到25厘米左右。陈希军介绍,“种肥同播”施用的是小麦缓控释肥,能根据气温、水分调节氮肥的释放,播种时施足,返青肥、孕穗肥则免掉了,不仅一亩地节省50公斤化肥,而且肥效可提高30%左右。
为放大这一技术优势,茌平县还成立专门的技术推广指导小组,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全县14个乡镇全部建起30亩的“种肥同播”技术样板田,同时大力推广种肥同播机,举办培训班培训机手,确保新技术、新机具熟练应用。
茌平县农业局局长张立冉表示,“种肥同播”技术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和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环境污染,减少了生产成本,平均每亩可节约种植成本100元左右,并增加价值300元左右的粮食产量。
目前,该县“种肥同播”技术已落实6万亩玉米订单、2万亩小麦订单,至少可节约3500吨化肥,节本增效2000余万元。
张颖郑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