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圆满落幕,而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农资行业几十年的封闭,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到今天,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破局重生?在一带一路中,也许有良方可循!
交而通,共享才是百年大计
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习主席在介绍“一带一路”时,使用了“交而通”的阐述,呼吁大家“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这倡议不仅于国适用,在许多行业内,同样适用。一带一路计划,源于“共享、协作”的理念,通过多国协作,进行机制化产能合作,说白了,就是经济互补,协同发展,互通有无。这种发展思路,完美的阐释了共享理念。
传统农资就像武大郎
我们农资行业目前的生态是:多数的厂家都是研发技术,生产产品,做广告推广品牌,组建销售团队批发产品,这跟武大郎做烧饼的套路是一样的,买面、和面、生火、沿街叫卖,小农经济的属性一览无余。农资经销商选择产品,打款进货后零售产品,这跟古时候二道贩子的套路也是一样的。虽然由于竞争的加剧,让赊销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面前有了“创新”。但这也让参与者痛不欲生,纷纷寻求回到尊重“传统”,拒绝赊销的老路上!然而,就算是全中国的农民都现款买化肥,不再赊销了,传统农资的路也不会长久,因为“老套路”已不适合“一带一路”的时代要求了。
农资未来向“钱”看
传统农资如何摆脱“老套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认清一个本质和解决一个现实问题。一个本质,是指农民种地的本质需求;一个现实,革新价值在农业的流动链条。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革新无从谈起。
首先说需求。需求分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需求:你自己觉得麻烦,但是已经有了一堆解决方案的东西。隐形需求:大家都觉得很不爽,但是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但是就是没有人去解决的东西。老百姓种地,需要化肥种子农药,没有这些,种不了地,这是显性需求。老百姓种地,目的不是自己吃,而是要出售得利,产量高、品质好、收入多,这是隐性需求,也是本质需求。
目前,我们农资行业生产的大部分化肥农药种子,规格统一、比较标准化,明显是为了满足种植的显性需求而做的,反正大家都一样,你不买不行,大家拼的就是谁的产品品质和效果方面满足隐性需求的程度高一点,谁的好点,谁就能多赚些。近日山东最大的除草剂生产企业破产重整,就说明了这点,拼产品的时代将要结束。满足本质需求,不仅需要产品,还有技术和服务搭配起来。种植是一种生产行为,而且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产品,更需要管理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服务等。农资企业未来肯定要在抓住种植者本质需求方面做得更好才行。不仅保证产品质量,更需要在技术服务、问题解决、全程管理方面下大工夫。
还有一个是价值流动链条的重构。说通俗一点,就是钱的流动形式。我们举个例子,一个化肥厂,需要自筹1000万去购买原料,生产出化肥,加上生产成本及预期利润,销售额1500万,十个经销商每人花150万进货,然后销售出去,有一万个农户,每人200元购买化肥,最终完成化肥从采购原料到施用到地里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层级都需要自筹资金,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经销商钱不够,赊销一部分,生产厂家就会产生欠款,如多经历几轮,赊销越来越严重,就会拖垮整个经营链条。
厂家——经销商——农民,这个资金流动的链条间,参与者的数量是呈金字塔形分布的,一个厂家,可能有一百个经销商,一百个经销商就可能服务超数十万的农户。一个厂家凑一千万很困难,到农民那里,也就一二百块钱的事。我们换一个思路,厂家与经销商到一块,通过大数据系统性的分析某区域种植需求,结合产品技术服务,为种植者提供超出预期的产品方案,由经销商推荐给农户,吸引他拿出钱来预定。厂家收到预定款项后根据需求采购原料、定制化生产,经销商再根据订单配货并进行服务。农民种植总是要用化肥的,提前半年付钱,如果产品质量真有保证,也不是不可以的。农民——经销商——厂家,把资金流动的发起点调整一下,厂家不用操心筹款、经销商不用担心赊销、老百姓也获得了更多服务,这个运作过程,成本不高,效率却非常高,起到了“一带一路”的完美效果。
在利益的驱使下,扩大规模,赊销竞争,把自己的收益,建立在旁人的信用之上,不明白其中风险,是谓傻!把钱攥在自己手里,不花出去,只是废纸而已,不懂得这个道理,是谓愚。农资行业,大家独行了太长时间了,是时候共享共赢,一带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