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南繁基地建设的“难”与“不难”
 
原创  农民日报 现代种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调研时强调指出,南繁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重要基地。2015年,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以下简称建设规划),这标志着南繁基地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步入发展新阶段。

640.webp (2)
 
      回望历史,南繁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60年来,南繁基地为加快品种选育进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70%以上的优良高产品种都是经南繁选育的,并走出了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西北瓜王吴明珠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专家团队。目前,每年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700多家南繁单位的5000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南繁基地,从事科研育种工作。俗话说,“好儿有好娘,好种打好粮”,没有好种,农业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从一定意义上讲,南繁不只是加快育种进程这么简单,它事关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局,与三农发展的其他方面具有联动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南繁基地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建设规划提出的目标确实存在不少“难”。这些“难”主要来自于“变”。一是社会需求变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南繁的大方向变了。以前为了满足温饱,南繁更多的是追求如何提高作物产量和作物抗性,现在则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选育高产、绿色、优质、专用、适宜机械化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科研要求变了。原先科研人员大多是各搞各的,规模较小,画几块地,雇几个人就可以进行繁育,现在则需要提供更大规模的育种基地,更加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更加精细的社会化服务。三是地方诉求变了。以前经济整体上比较落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强烈,老百姓收入的来源比较单一,南繁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现在随着城镇化发展,特别是三亚作为知名旅游城市,土地急剧升值,地方政府搞开发的意愿更加强烈,同时老百姓通过从事蔬菜、水果等生产,获得的收入远远大于租赁土地搞育种,因此流转土地的难度不断加大,老百姓的经济诉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简言之,这些“变”带来的最大“难”,就是如何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老百姓增收和科研南繁三者之间的关系。

      古人讲,志不求易则成,事不避难者进。2015年国家印发了建设规划,可以说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只要我们对照蓝图,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抓落实,那么南繁基地建设其实也“不难”。目前,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部纳入基本农田保护,上图入库,实行用途管制,下一步就是如何唱好这场大戏。首先,要搞好“大合唱”。落实好南繁规划,是国家的需要、各省的需要,是共同的责任,是“大合唱”而不是“独角戏”。仅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省、哪一个科研单位是不可能搞好的,必须要增强互助共建、合作双赢意识。特别是要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在搞好南繁的同时,主动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海南,为海南,要让科研有成果,地方能发展,农民能致富,实现共赢。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方式方法。当前,南繁基地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核心区入驻不积极、土地流转速度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开工、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妥善解决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核桃栗子一起数,要找准着力点,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一个一个去解决,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第三,要狠抓“四梁八柱”建设。南繁基地就好比一幢大厦,必须有四梁八柱,否则就是危楼。硬件上,要抓紧完成核心区新基地土地流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科研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区工程建设,达到育种科研的基本需求。软件上,加快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南繁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和管理制度体系,加快建立高效运行的协调联动、督查考核、信息通报全覆盖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快建立一支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南繁管理队伍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最终把南繁基地建设成集科研创新、良种培育、成果展示、人才聚集、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种业创新高地,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引领区、生物安全监管的示范区,打造海南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过去的六十年,几代南繁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今天,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只要坚持发扬“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的南繁精神,就一定能实现中国种业的强国梦,实现农民的小康梦!
 
      2015年

      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以下简称建设规划),这标志着南繁基地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步入发展新阶段。

      回望历史,南繁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60年来,南繁基地为加快品种选育进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70%以上的优良高产品种都是经南繁选育的,并走出了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西北瓜王吴明珠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专家团队。

      目前,每年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700多家南繁单位的5000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南繁基地,从事科研育种工作。

00.webp

      俗话说,“好儿有好娘,好种打好粮”,没有好种,农业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从一定意义上讲,南繁不只是加快育种进程这么简单,它事关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局,与三农发展的其他方面具有联动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南繁基地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建设规划提出的目标确实存在不少“难”。这些“难”主要来自于“变”。

      一是社会需求变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南繁的大方向变了。以前为了满足温饱,南繁更多的是追求如何提高作物产量和作物抗性,现在则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选育高产、绿色、优质、专用、适宜机械化的突破性新品种。

      二是科研要求变了。原先科研人员大多是各搞各的,规模较小,画几块地,雇几个人就可以进行繁育,现在则需要提供更大规模的育种基地,更加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更加精细的社会化服务。

      三是地方诉求变了。以前经济整体上比较落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强烈,老百姓收入的来源比较单一,南繁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现在随着城镇化发展,特别是三亚作为知名旅游城市,土地急剧升值,地方政府搞开发的意愿更加强烈,同时老百姓通过从事蔬菜、水果等生产,获得的收入远远大于租赁土地搞育种,因此流转土地的难度不断加大,老百姓的经济诉求发生了明显变化。

      简言之,这些“变”带来的最大“难”,就是如何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老百姓增收和科研南繁三者之间的关系。
古人讲,志不求易则成,事不避难者进。2015年国家印发了建设规划,可以说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只要我们对照蓝图,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抓落实,那么南繁基地建设其实也“不难”。

      目前,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部纳入基本农田保护,上图入库,实行用途管制,下一步就是如何唱好这场大戏。

      首先

      要搞好“大合唱”。落实好南繁规划,是国家的需要、各省的需要,是共同的责任,是“大合唱”而不是“独角戏”。仅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省、哪一个科研单位是不可能搞好的,必须要增强互助共建、合作双赢意识。特别是要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在搞好南繁的同时,主动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海南,为海南,要让科研有成果,地方能发展,农民能致富,实现共赢。

      其次

      要坚持问题导向。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方式方法。当前,南繁基地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核心区入驻不积极、土地流转速度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开工、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妥善解决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核桃栗子一起数,要找准着力点,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一个一个去解决,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第三

      要狠抓“四梁八柱”建设。南繁基地就好比一幢大厦,必须有四梁八柱,否则就是危楼。硬件上,要抓紧完成核心区新基地土地流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科研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区工程建设,达到育种科研的基本需求。软件上,加快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南繁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和管理制度体系,加快建立高效运行的协调联动、督查考核、信息通报全覆盖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快建立一支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南繁管理队伍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最终把南繁基地建设成集科研创新、良种培育、成果展示、人才聚集、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种业创新高地,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引领区、生物安全监管的示范区,打造海南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过去的六十年,几代南繁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今天,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只要坚持发扬“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的南繁精神,就一定能实现中国种业的强国梦,实现农民的小康梦!

      文字来源:张国庆

      图片来源:农民日报及网络
 
分享到: 微信 复制网址 QQ好友 QQ空间 更多
 
 
0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