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积极打造农民增收新动能
本报记者阎红玉
家住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双营回族乡尹家村朱家平房屯的农民朱宝华在自家1.8公顷的耕地上建起了12栋蔬菜大棚,用哈密瓜根做砧木,用八里香和白糖罐品种做穗进行嫁接,颇有科技含量。“我这甜瓜是栽种一茬收三茬。”他说,第一茬收获之后,在不破坏根、茎、蔓的情况下进行整地施肥浇水,甜瓜的根、茎、蔓大约休整一周后又开始生长,并开花接瓜,第三茬也是如此。
“以前,我们这地种的是玉米,满打满算一年一公顷地纯收入才1万块钱,而种甜瓜的收入每公顷是种玉米收入的20倍以上,去年我们家12栋甜瓜大棚纯收入达到70万元以上。”朱宝华高兴地说。
近年来,吉林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实际,经过大胆探索和实践,为全省广大农民找准了棚膜经济发展的切入口,为农民持续增收、绿色增收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双阳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梅花鹿之乡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省级棚膜园区8个、国家北方冬季棚膜蔬菜试点基地2个,棚膜面积发展到2.6万亩,年产值达到5.5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区棚膜经济规模发展到5万亩,产值达到12亿元,并全部实现绿色无公害以上标准生产。
——明确发展方向。双阳区着眼于满足城乡市场需求,规模化发展绿色有机精品果蔬、香瓜、特色山野菜,努力打造长春最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和业态丰富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
——明确发展布局。双阳区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都市“小菜园”、观光采摘园为特色,以奢岭、双营、平湖3个果蔬基地为带动,重点在龙东、龙双、奢新3条主要公路沿线集中连片开发建设棚膜产业园区,构建了条块结合、成区成片、特色鲜明的棚膜果蔬产业发展格局。
2016年,梨树县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带领村民投资400万元,兴建了高标准土堆式冬暖型日光土温室棚膜瓜菜园区,园区建有温室21栋,室内净面积56亩,6月下旬种植的秋茬番茄,每栋温室收入5万元,11月末种植的黄瓜和豆角,春节前上市,每栋温室收入近10万元。在这个园区的带动下,2017年全县有7个合作社申报了建设高标准冬暖型日光土温室园区项目。
2015年,梨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试点县。2016年,全县棚室总量达到31500栋,面积38550亩,棚室瓜菜播种面积8万亩,产量39万吨,产值11亿元,百亩以上规模棚膜瓜菜园区达到了75个。今年,全县计划新建标准棚室2700亩,简易棚7600亩。梨树县编制了《梨树县梨喇棚膜园区发展规划》,以梨树镇、喇嘛甸镇为中心,涉及24个村,大力发展棚膜经济。规划区内有温室大棚25400栋,面积30900亩,占全县温室大棚总量的80%以上,年产蔬菜31万吨,产值9.3亿元。
为了加快棚膜经济建设,今年5月9日,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棚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刘丰艳解释:“棚膜经济是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重点产业。”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从吉林省当前生产水平看,发展1亩棚膜经济相当于1公顷玉米收入,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1亩棚室收入可达到3-5万元。为做好棚膜经济这项工作,《意见》指出,对建设蔬菜大棚用的生产资金给予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保险费补贴和贷款风险补偿金等政策支持。
发展棚膜经济一定要坚持农民自愿,发展什么、发展多少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意见》提出新建棚室140万亩,其中,100万亩是经济实用简易棚,简易棚主要是指在农民房前屋后建设的非标准、小规模、低矮的棚室,农民守家待地,管护方便,这些棚室很多是当年建设、当年拆除,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船小好调头。
吉林庆丰园区搞大樱桃采摘,春节前后上市,每市斤卖到198元。很多园区搞草莓采摘,每市斤卖到50元以上,远远高于市场销售价格。
现在,吉林省的棚膜经济已经由蔬菜生产向南菜北移、瓜果、食用菌、山珍、花卉苗木扩展,产品也由传统的“提篮小卖”向采摘、休闲观光、农趣体验等“现代棚膜经济”转移,生产模式多种多样,销售模式各具特点,线上线下同步运营,棚膜经济发展的弹性、空间都很大,效益很显著。刘丰艳说:“这类模式主要特点是冬季能正常生产、投资大、效益高,每栋温室投资25万元左右,一般1年半左右的时间就可收回建设成本。”
目前,吉林省标准化温室大棚发展到114万亩,规模化园区470个。冬季能够正常生产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亩温室能收入10万元以上,要是搞采摘和会员定制,收入能达20多万元。吉林省为农民简单算了一笔大账,全省到2020年新增140万亩棚室,平均每亩收入1万元的话,就可以增收140亿元,带动70万人就业,年人均收入2万元,相当于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