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生产中易发生的重要病害,一旦发病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一、发病条件
温湿度对此病影响大,病菌侵入适温20℃,最高30℃,最低1℃。孢子从发芽到侵入,20℃仅8~12小时;5 ℃则3~4天。湿度需饱和,寄主表面具水膜,孢子才能发芽和侵入、此外,粘重或排水不良的酸性土及缺钾的连作田利于发病,低洼田种蚕豆发病重。
二、症状
叶片染病初生赤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斑,直径2~4mm,中央赤褐色略凹陷,周缘浓褐色稍隆起,病健部交界明显,病斑布于叶两面;茎或叶柄染病开始也现赤色小点,后扩展为边缘深赤褐色条斑,表皮破裂后形成裂痕;花染病遍生棕褐色小点,扩展后花冠变褐枯萎;荚染病透过荚皮进入种子内,致种皮上出现小红斑。
三、药剂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提倡高畦深沟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适当密植,注意通风透光。(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偏施氮肥,增施草木灰或其他磷钾肥,增强抗病力。(3)实行2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毁。(4)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5)发病初期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 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