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玉米供给侧改革破解国内外价格“倒挂”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284
 
 

  2016年,玉米开始出现“二量齐减”。中长期看,我国玉米将有望解决高库存的问题,回归理性市场。2017~2018年度,我国玉米市场有望在2016年产量、进口量“二量齐减”的基础上,进入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减”的时代。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场标志性硬仗,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至今已一年有余。一年来,改革进展顺利,成效好于预期。

  2016年,玉米开始出现“二量齐减”:玉米产量14年来首次减少,而进口量也大幅回落,但年度结余量仍较大。

  2017年1月,国内玉米市场价格首次低于进口价,开始进入有涨有跌的局面。这意味着,近些年来让政府主管部门头疼的国内国际粮食价格长期“倒挂”问题,在玉米领域开始得到解决。

  分析认为,2017年的趋势是,国内玉米产量继续调减。由于价格单一的“倒挂”现象被打破,进口量预计将持续收缩。预计2017-2018年度结余量将转正为负,我国玉米市场的“三量齐增”,即将变为“三量齐减”。从中长期看,玉米的产能、库存过剩局面,将逐步过渡至供需合理的稳定发展局面。

  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2007年起,为了保障农民利益,维持玉米生产积极性,国家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农户生产出售的部分粮食进行购买收储。

  近几年国际玉米供大于求,价格深度回落,而由于临储政策的影响,国内玉米价格相较之下企于高位。玉米临储价格从2007年的0.69元/斤一路攀升至2014年的1.11元/斤,到2015年,国内外玉米每吨价差在600元上下。

  数据显示,2007年到2015年,我国玉米产量从1.52亿吨增加到2.25亿吨,各地粮库出现了“收不进、调不动、销不出、储不下”的局面,形成一个进口量、年产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循环怪圈。

  2016年,国家率先在内蒙古和东北三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将以往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与价格政策同时进行的还有大手笔的调结构。今年全国两会区间,农业部负责人表示,将在2016年调减3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新增调减面积1000万亩。这比2016年计划的速度还要加快。

  随着玉米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趋近,国内玉米的需求逐步增加,库存的玉米开始“卖得动”了。除了供给侧的发力之外,国家还在需求侧发力,支持发展玉米深加工,以扩大玉米的需求。

  从近一年的价格走势看,国内玉米价格呈震荡下降趋势,而国际价格则呈现整体小幅度上升态势,2017年上半年出现少有的连续5个月国内价低于进口价的状况。

  分析认为,玉米国内价格下降,显示出“价补分离”改革的初步成效,而国际价格上升则有国际玉米供给小幅趋紧的背景。国内国际价格大幅度“倒挂”的情况不再,显示出国内玉米的产销环境逐步变好,玉米积压的库存有望进一步释放,总体供需失衡情况有所缓解,但2017年依然保持供大于求的局面。

  释放临时收储的玉米库存,有可能拉低玉米的国内价格。以往要维系高价格保障农民利益,库存的释放有诸多掣肘。一旦国内国际价格相差无几,甚至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释放库存玉米的阻力则小得多。不过,临储拍卖粮出库增多,使得拍卖粮在市场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供应压力逐渐显现,国内玉米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预计后期玉米价格可能稳中略有回落。

  另一利好消息是,由于中国、美国玉米产量预期减少,2017-2018年度全球玉米库存将创近5年新低,国际玉米价格有所回升,预计后期国际玉米价格将随天气变化而窄幅震荡。这也使得玉米国内国际价格再现“倒挂”的可能性变小。

  三年内有望解决库存过剩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价标准,粮食的政策期末库存量大体上等于一个国家一年消费量的17%-18%。高于或低于这一区间,被视为库存过多或过少,是衡量粮食库存量是否过剩的一个参考指标。

  2015-2016年,我国玉米消费量为21750万吨,库存量为11077万吨,库存消费比高达50.93%。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随着产量、进口量减少和消费量的增加,我国的库存消费比迎来下降的拐点。

  农业部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份玉米进口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月份进口量为15.88万吨,同比上升18.9倍,2月份进口量为14.25万吨,同比上升1.3倍。但3月至6月期间,国际玉米进口量锐减。3月份进口量为0.523万吨,同比下降99.1%,4月份进口量为 0.29 万吨,环比减 44.3%。

  分析认为,从上半年的进口数据看,2016-2017年的玉米进口量极有可能在100万吨左右,与往年300万吨左右的进口量差异巨大。这主要受到国际价格上升、国内国际价格接近的影响。

  除进口量减少外,随着种植面积的缩减,国内玉米产量将减少500-600万吨左右,2016-2017年度产量将降至22000万吨左右。以近5年玉米需求量增长趋势做参考,国内玉米消费量年均增长约500万吨,因而2016-2017年度国内玉米消费量将为22500万吨左右,据此测算的库存消费比为47.56%。这意味着,我国库存消费比将进入下降时代。

  考虑到玉米种植面积缩减、国内国际价格“倒挂”问题解决影响有限,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未来三个年度我国玉米产量、进口量将分别稳定在22000万吨、100万吨的水平。叠加年均增长500万吨消费量的影响因素,简单测算后,我国玉米的库存消费比将在2020-2021年下降至16.32%的水平,接近合理区间。也就是说,我国玉米合理的库存消费比将出现在2019年到2020年。

  其中关键在于,每年保持500万吨的需求增长。在供给侧“保质优量”的基础上,很有希望推动需求的增长。考虑到政府部门正在扶持玉米深加工等行业,玉米的消费需求有可能进一步加大,玉米库存过剩的局面有望更早到来。

  因此,分析认为,2017-2018年度,我国玉米市场有望在2016年产量、进口量“二量齐减”的基础上,进入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减”的时代,从而终结“三量齐增”的非理性局面。而在更长远的中长期,我国玉米将有望解决高库存的问题,回归理性市场。

  注意临储玉米入市的节奏

  在具体操作中,未来改革的要点和玉米市场的风险点,分别是临储玉米的出库问题、玉米转种转产后续问题,以及玉米深加工企业补贴持续性的问题。

  临储出库玉米流入市场势必会对玉米价格造成冲击,供给的宽松导致价格的下跌。如何把握出库的力度,在农户利益与去库存之间把握好平衡显得相当关键。临储玉米出库应该与农户销粮时间进行错开,或者最大程度进行内部消化或定向销售,避免在市场上与农户产粮竞争。其次,还可通过减少国家收购部分,控制玉米流入国库量来减少库存。

  玉米临储改革的一大重点便是优化种植结构,转种转产的措施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适应市场需求,种植优质玉米;二是直接改种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

  由于比价因素,农民倾向于选择“托市”更保险的品种,例如选择种玉米而放弃种大豆,造成玉米库存积压而大豆结构性短缺。国家于2016年启动实施“粮改饲”“米改豆”试点,以玉米改种大豆为主,兼顾改种马铃薯、饲草、杂粮杂豆、油料等作物,推广“一主四辅”模式。

  但在比较收益不明显的情况下,“米改豆”的改革关键在于如何说服农户改种没有政策“托市”的大豆。

  首先,要教导农户正确的大豆种植方式,给予一定的起步资金补贴以及专员下乡指导。其次,要帮助农户拓宽销粮渠道,让农户与农贸商之间更好地沟通对接,如搭建全国性的粮食交易市场,农户可以合作社的身份与农贸商进行议价交易。最后,要善于利用金融工具对冲风险,让农户不需要担心种植风险。

  在临储改革后,玉米规模种植户由于租地成本没有相应下降,亏损情况相较于小农户而言更为严重。如何保持该群体的种植积极性,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应纳入政府的考虑之中。

  分析认为,在国内外价差逐渐缩小的背景下,政府对相关企业的收购补贴在玉米进口锐减上起着不小作用。(东北地区的加工补贴已经结束)短期内的企业收购补贴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健康发展固然是利好,一方面能拉动玉米的消费,保障临储取消后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能扶持相关企业,形成长期的有效需求。

  但补贴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在玉米改革已卓有成效的现在,要提前考虑避免补贴可能导致的玉米深加工行业盲目性的问题,把握好补贴的力度与时间,让玉米深加工企业与玉米种植业相互联动健康发展。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