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寒冬里,情怀值几许,不如来点实际的东西。许多同行,都有自己一番见解。如此,倒不如捞点干货,来感受种业寒冬到底有多”寒“!
每个人都会说出很多,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渠道层面的认知。
让渠道(尤其是二级渠道)认识品种、了解品种、认可品种,进而完全自动自发的去销售品种。
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春播示范田建设越多、越标准的县,观摩会越多,预定的也越多,积极性也越高;结果是示范田数量与预定量相辅相成。但是,渠道对品种充分的认知、完全的认可是预定上大量重要的前提。
预定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锁定价格,或者说稳定价格体系。
只要预定出了一部分数量,正常销售的时候,价格一般是不会乱的。否则老百姓前期预定的价格比后期销售的价格要高,他会不愿意的。哪个县级合作伙伴也不会冒丢掉自己信誉的风险不去维护价格体系。今年,价格体系乱了的品种(公司)会死的很难看。
正常年景下,销售量和工作量呈正相关。换句话说,做的事情越多,可能的销售量越大;但是只是“可能”。有时候做的事情虽多,作揖作在“腚后头”,只能够起到修修补补的作用,对大的战略目标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于事无补,等同无效。所以,适宜的时机做适宜的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需要全年的筹划和面对危机及时的应对。
这个问题比较尖锐,尤其是今年,也比较现实。
一个答案: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人绝我化。
也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比别人优秀,别人很精通了我已经站在了这个领域的巅峰,当别人在巅峰的时候我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永远比别人多迈一步,营销江湖里的境遇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或许会有,但是凤毛麟角。种业寒冬的大势下,回不去了。
发扬“蚂蚁也是肉”的精神,使出“愚公移山”的英雄气概,把简单的事情做实做精,做到极致;点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才能够由质变到量变,才能够改天换地。任何一种想一蹴而就、“一招鲜吃遍天”走捷径的想法最终都会“死翘翘”。
这就要解决两个问题:老百姓觉得你的品种“值”这个价格;合作伙伴觉得你和他一心携手共渡难关、共御种业寒冬。
所以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把职业农民的培育(含种地大户、合作社成员以及我们的二级商)当作一个战略决策来抓;农民朋友有了科技依靠,有了技术“拐棍”了,就能够以比较适宜的方式栽培管理我们的种子,就有可能有相对“有价值”的收益;
二是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要由“两张皮”变成“一张皮”。业务人员有时候与合作伙伴处着处着就要“崩”,尤其是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双方关系就变成“两张皮”了。
实际上两者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只要处理好一个事情:如何分钱!
市场开拓的时候怎样分钱(费用和返利)?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怎样分钱(费用支持和阶梯返利)?达不到目标的时候怎样分钱(承担责任)?
境况不好的时候尤其需要大智慧。
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必由之路。
相对落后的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将会彻底改变农业的生态。“互联网+农业”是快鱼吃慢鱼。快,不是浮躁,而是一种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农业”的设计上,我们要做好“两快两慢”。顶层设计要慢,产品打磨要慢;传播和营销要快;发动“粉丝”要快。要让产品帮我们说话,让种植户(“粉丝”)帮我们传播,让渠道(也是顾客)帮我们卖货,让合作伙伴帮我们建设和完善。
那就要打造完善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厂家的角色变为高品质的农业种养服务全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终端种植户通过厂家定期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服务和全程解决方案,享受到从种到收、到转化的闭环生态圈增值服务。
作者:王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