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晋斌
因为网络直播种谷子,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农民魏宝玉成为了网红,岭头村悄然发生了变化,老农民用起了智能手机;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人上门收购的销售历史被终结;按照订单种植生产、农产品预售等商品经济的时代特征已在老区乍现。
要摆正农业与农民的关系,重业必先重人。有了魏宝玉他们的现代化,岭头村的农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水到渠成,也说明了这一点。
传统小农和老农民种地是中国国情,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绕不开的阶段。“小而老”为主体的农民队伍是农村人才的存量,也是现代要素向农业集结的承接终端。农民如果对理念、技术、资本、市场等现代化要素处于无应答状态,这些要素无法实质性进入农业,就很难发挥效应,农业的现代化就打不通“最后一公里”。
所以,农业现代化的大文章实质是做好“人”的文章,做好“人”的文章首先要盘活存量。让年轻高知人才向比较效益低下的农业集聚并不容易,客观上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当下,突破瓶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启蒙传统小农和老农民,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岭头村的变化正是内生动力激发的结果。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魏宝玉从模仿开微店到模仿直播和其他村民试水开微店,经历了从政府组织农民到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过程,也完成了农民主动作为的动员。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盘活农村人才存量,就要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其内生动力,核心是要提高传统小农和老农民的综合素质。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单纯的装备投入和外力驱动已经很难承载现代农业的新任务、新使命。农业后现代化主要是靠新理念、产业链延伸、品牌化等软实力要素来完成支撑,而没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这些都很难实现。
只要在人的心里播下现代化的种子,太行山再高,也拦不住农民觉醒和改变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