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竞拍后的签约现场。
编者按:种业科研本是与产业结合非常紧密的一个领域,但科研生产“两张皮”、成果转化“肠梗阻”等问题,让不少优秀成果只能停留在纸上。2016年,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近一年来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其中浙江省农科院参考金融资本、股票等发行模式,采用路演推介与竞价拍卖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向公众推介最新的种业科技成果,让传统科研与新潮交易碰撞出别样火花。
本报记者朱海洋文/图
工业科技成果搞拍卖,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如果是农业科技成果遇到时尚的路演推介、竞价拍卖,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最近不到一年,浙江省农科院就举办了两场这样的活动。第一场是去年11月的秋季科技成果竞拍会,该院项目成果成交金额1216万元,溢价率达66.6%;第二场是今年5月的瓜菜种业路演推介会,12项表现突出的瓜菜种业科技成果惊艳亮相。
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有近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受限于政策、经费、平台及专业化人才等因素,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却不足三成。这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相当悬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迫在眉睫。
浙江农科院为啥想到用这种新潮的方式,为科技成果“找婆家”?具体又是怎么做的?探索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进行了深入采访。
“百年老院”的新探索
公益类单位如何实现知识产权的商业化
浙江省农科院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科研机构,科研成果有不少,但跟许多科研单位一样,也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问题。如何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成为农科院未来自身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更习惯于将农业科技成果以公益性的方式推向千家万户,这种点对点的推广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在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杨华看来,尽管农科院属于公益类单位,但还必须对接企业和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分享科技创新资源,实现知识产权的商业化价值,“这意味着,必须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对象和转化手段,进行创新。”
科技体制篱笆的破除,则为这种创新,打开了一扇门。201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加快下放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并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一年后,浙江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又为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新机遇。
“实际上,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企业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也越来越个性化、精细化。因此,这些内生需求也倒逼着农科院从单纯的公益性科技推广,逐渐转向公益性与商业性成果转化相结合。”杨华说。
怎么商业化,能否参考金融资本、股票等发行模式,采用路演推介与竞价拍卖相结合的运作方式?一方面,向公众推介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则通过竞价拍卖来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作。然而,拍卖农业科技成果在此前并无先例。能成功吗?
75%净收入作奖励
路演竞拍让好品种卖出好价格
搞竞拍,首先谁来搞?2016年,浙江省农科院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主要任务就是为全院科技成果提供推介、展示、交易、平台搭建等服务。紧接着,院里又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成果转化与四技服务合同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浙江省农科院科技推广与产业处处长游兆彤告诉记者,出台这些办法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是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其次是大幅度将成果转化效益向科技人员倾斜,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现金奖励比例提高至75%,股权奖励比例提高至70%,以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技术转移中心有了,那么究竟哪些项目可以入选推介和竞拍名单?据介绍,主要有两个参考指标:相对熟化易转化,以及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2016年,农科院总共遴选了63项农业科技成果,在11月27日,正式亮相“秋拍”的前两天,还专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会”——路演推介。
因为时间有限,上台路演的只有8个项目,其中6个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2个已实现产业化,其他项目则通过展板推介、实物展示等方式,在现场与企业们进行“零距离”交流。
“在拍卖序幕拉开前,企业们都希望提前了解,为竞拍做足准备。因此那场推介会上座无虚席。路演结束后,如果企业有合作意向,还可直接进洽谈室与项目负责人深入交流,洽谈最终合作方案。”游兆彤说。
路演结束,有76家企业有意向进行后期合作。而两天后的竞拍现场上,11个项目成功转让,总成交价1241万元,溢价率达66.6%。高产、高油、适宜机收油菜新品种“浙油50”拍出了360万元的价格,水稻新品种“浙优21”拍出了110万元,优质中熟高产大豆新品种“浙鲜9号”拍出120万元。最为夺人眼球的是,中国兰花新品种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应用,起拍价100万元,最终以300万元的成交价被一家花卉科技公司拍得。
尝到甜头后,今年5月,浙江农科院再次组织路演,重点推介12项表现突出、具有较强推广应用潜力的瓜菜种业科技成果,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涉农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参与。游兆彤预计,今年的浙江“秋拍”,农业科技成果的竞拍将更加火热。
回访机制将成常态
交易转让只是开始,关键是后续服务的跟进
路演推介也好,竞价拍卖也罢,毕竟只是一种形式。在杨华看来,交易转让只是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第一步,更关键的还在于后续服务的跟进。否则,即使拍出去了,如果转化得不好,也只会销声匿迹。
对此,今年3月,浙江省农科院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座谈会,专门召集上一年度的成果受让企业,听听他们应用成果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并由专家给出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同时,全院各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还在该会议上,对新一年拟转让的科技成果向社会进行发布。未来,这种回访机制将成为常态。
“另外,我们还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开发了‘51农业科技’的APP,企业可随时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品种推介,还能通过农技商城,进行知识产权转化和实物产品交易。”游兆彤介绍说,目前该软件已将各地市农科院和高校涉农科研成果纳入,不久后将实现推介和交易的“永不落幕”。
尽管浙江省农科院在转化工作上的创新先人一步,也取得了不错反响,不过,杨华告诉记者,就目前而言,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可转化的科技成果产出不足;第二是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第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缺乏,急需搭建一些公共化、社会化的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第四是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亟待开展研究和探索。
据了解,今年浙江省农科院将加大科技成果培育孵化力度,集中建设一批产业化公共平台,同时还将加强浙江科技大市场农业分市场建设,整合多方科研成果,并促进其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转化。未来,该院还将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基地,让资本、科技、创新等现代要素在此集聚和充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