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省小麦收获质量调查报告
为及时掌握2017年夏收小麦质量状况,我们组织小麦主产省按照小麦收获时间开展质量集中会检工作。截止7月20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9省的小麦质量会检工作已完成,共采集新收获小麦样品2014份,涉及94市411个主产县(区),获得分析数据3.3万个。总的来看,2017年新收获小麦整体质量正常,符合国家标准中等(三等)以上要求的比例为91.8%。但山东、湖北、山西、陕西等省小麦质量等级有所下降,山西、陕西两省不完善粒较多。
9省全部样品检测结果为:容重变幅607g/L~838g/L,平均值777g/L,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别为43.7%、31.5%、16.5%、5.6%、1.9%,等外品为0.8%,中等(三等)以上的占91.7%,较去年增加1.5个百分点。千粒重变幅25.4g~55.6g,平均值41.2g,较去年有所下降。不完善粒率变幅0.1%~19.0%,平均值3.7%,明显好于去年,其中,符合国标要求(≤10%)的比例为95.1%。硬度指数变幅32.8~82.1,平均值64.7。降落数值变幅62~498(降落数值越小,表示发芽越严重;国家标准要求不低于300秒),平均值319。
各省详细质量状况如下:
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今年夏收小麦整体质量正常,但山西、陕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小麦因收获期遇连续阴雨,造成小麦生芽粒、赤霉病粒和生霉粒增多,导致不完善粒含量较高。小麦生芽粒增多,对小麦加工品质造成一定不利影响;赤霉病粒和生霉粒增多,易产生真菌毒素,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建议有关省份要加强技术服务和宣传,指导农民科学晾晒整理和庭院储粮,减少不完善粒含量;加强食用、饲用安全管理,积极宣传教育,避免农民食用霉变小麦和使用霉变小麦饲养家畜,防止发生食用安全事件;进一步加强小麦收购、储存、加工等环节对生霉粒、赤霉病粒及真菌毒素含量的检验把关,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小麦流入口粮和饲料市场,从根源上消除隐患,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