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五年:种业改革路线图
国产种子唱“主角”
《 农民日报 》( 2017年10月09日 05 版)
资料图
莫志超
种业变了!这是如今无数人的直观感受。
过去,一提到种子,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圈内人的印象,似乎都与高科技含量、产业化等现代元素不沾边。诚然,相比于全自动的农业机械和大型的智能温室,一粒小小的种子看上去没有太多文章可做。在中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最初几年,种业落伍了。
然而,时事不等人。一方面,国内供给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倒挂问题越发显现;另一方面,国际种业巨头兼并重组加快,国内种业市场大有被国外品种垄断之势。
种业是怎么变的?有一组数据可以给出我们答案:种企数量由五年前的6003家减少到4316家,而注册资本超过一亿元的企业却由155家增长到341家。这一减一增,反映的恰恰是这五年来种业改革的核心——激发企业活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成绩已经证明,企业是培植和壮大市场的基本主体,这个道理放在延续了千年的种业身上同样适用。企业发展了,吸引来了资本,投向科研的钱更多了,育种家有了更好的条件施展拳脚,分子育种、高通量试验,一些原本只属于发达国家的词汇,也开始出现在我们的民族种业上。
管理部门也没闲着,从品种管理到市场准入再到信息化监管,五年来,伴随着新《种子法》的修订和配套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种业的管理更加与时俱进了。如果说企业的转型升级激发了种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那么管理者角色的转变则又为种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从“裁判”到“场务”,政府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放管服”上,与种业人贴得更近了。
回首这五年,良种联合攻关、权益比例改革、种业大数据平台……种业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展望未来,种业又被赋予了一项神圣的使命。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种业扛起了领军旗,刷出了属于民族种业的“存在感”。
点赞,中国种业这五年!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提供
意见政策强化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种业拉开了由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迈进的序幕。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发8号、国办发59号、国办发109号等3个关于种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扶持、健全法制保障“三管齐下”,着力提升种企竞争力、品种创新力和供种保障力。
2011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
2012年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国办发〔2012〕59号)
2013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
2014年
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深入探索种业科研体制改革
2015年
修订通过新《种子法》《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
2016年
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人社部《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法律规章日益完善
新《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农业部已修订发布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4个配套规章,以及《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规定》《农作物种子标签二维码编码规则》等2个规范性文件,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修改品种审定标准:
修订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对高产稳产、绿色优质、特殊用途的品种进行分类管理,将品种入市权交给企业、品种选择权交给市场、品种判定权交给农民,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高产稳产型
要求品种高产稳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骨干品种)增产3%以上。
绿色优质型
品种具有节约水肥资源,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适宜机械化作业或轻简化栽培等优良性状,产量可适当放宽。
特殊用途型
适应市场多元化胡品种,申请者可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提出品种审定标准,报备后,自行开展试验。
启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发布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第一批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今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批有涵盖粮油糖、菜果茶和橡胶等的29种农作物列入登记目录。
截止目前,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共有2199个品种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信息平台申报登记,其中,28个省(区、市)审查并报全国农技中心复核品种907个,种子样品验收入库565个,完成登记公告362个(油菜、向日葵和西瓜完成登记的品种数最多,分别有132个、62个和50个)。
管理监督清晰有力
在新《种子法》的要求下,管理部门早已从原先的“高高在上”变成了如今的“弯下腰服务”,“放管服”成为这五年来种业管理部门的改革主旋律。
改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按照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实行种子生产、种子经营“两证合一”,取消对企业注册资金、先证后照的要求,不再将生产经营设施的资产证明作为许可证明的必备材料,下放育繁推一体化许可审批到省级、常规作物许可到县级;同时取消了种子检验员资格认定。
构建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国家制种基地建设:
突出种子生产优势区,通过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制种大县奖励等重大项目,推进种子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龙头,53个杂交水稻、玉米制种大县为骨干,首批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为基础的种业基地“国家队”。
例:甘肃玉米制种基地:
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精量播种、摸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制种面积占80%以上,已建成果穗烘干线115条、籽粒烘干线102条,较2011年分别增加65条、22条,加工能力达6亿元,基本实现了适时收获、快速加工、及时上市,告别了过去“看天收”的局面。
成效:主要农作物种子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同时种子质量的提升还改变了落后的种植模式,黑吉蒙鲁豫五省推广玉米单粒播方式面积已达2.5一亩以上,比2011年增长了5倍还多。
将全国4000多家种子企业、3万多个品种、30多万家门店信息纳入平台,实行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建立了种子全程可追溯体系,实现种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目前,制售假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大幅减少,“劣种子”问题基本解决,“假种子”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假劣案件比2011年减少48%,侵权案件减少36%。种业大数据平台涵盖产业链各端
企业发展成效显著
企业数量
累计减幅过半
净资产亿元以上的
企业大幅增加
种子企业真正成为了民族种业的主角,五年来,随着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和发展方向的不断升级,种子企业有了那些显著变化?
企业结构
截至2016年底,持有效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4316家,较2010年的8700家减少了4384家,减幅过半。
2016年,净资产1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达到341家,较2012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净资产10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012年的7家,增加到2016年的15家。
规模企业成为我国种子市场绝对主体
规模企业(注册资本≥3000万元)不断成长,其种子销售收入占全国企业总收入的比例稳步提高,由2013年的74%,提高到2016年的近80%,成为我国种子市场的绝对主体。
企业科研投入增加
2016年,种子销售前50强企业科研投入13.8亿元,占销售收入的6.25%,其中前10强科研投入8亿元,占销售收入的7.57%,较行业总体水平高出2.3%,较2013年提高了3.5%。
企业人才实力增强
截止2016年底,我国种业企业有科研人员2.44万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20.2%,人数较2010年增加83%;其中硕士、博士共有约5900人,占企业科研人员的24%。
企业创新成果产出增多2016年,企业通过国审品种95个,占当年全国国审品种的57.6%;企业申请保护品种1310个,占当年申请总数的51.9%,数量和占比均超过科研院所。
企业实力
发展方向
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增加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持有效育繁推一体化许可证企业90家,其中经营范围为蔬菜、马铃薯、花生、油菜、向日葵、西瓜、甜瓜等非主要农作物的企业11家;
新三板挂牌企业快速增加
近几年,在新三板挂牌种子企业数量快速增加,2015年、2016年分别新增16家和19家,其中垦丰种业、帮豪种业、鲜美种苗等3家进入了新设的新三板创新层。
截至2017年6月底,共有55家种子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总市值超千亿元。上市、挂牌企业数量上虽只占全国种子企业的1%,但其市场份额却已达20%。
企业兼并重组加快
近年来,骨干种子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积极运用资本力量,加快兼并重组步伐。
例:
自中信集团出资27.9亿元控股隆平高科以来,隆平先后收购天津德瑞特、绿丰园艺,扩大蔬菜业务;2016年,又出资2亿余元控股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广西恒茂,并与黑龙江广源种业设立合资企业,进军东北粳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