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隆平高科:在一带一路沿线播撒中国种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24  来源:华夏时报(北京)  浏览次数:305
 
 
    本报记者 石省昌 北京报道
 
    中国企业正积极走向世界,紧跟一带一路的倡议,扎根在沿线国家,在当地耕耘事业,播撒来自中国的种子
 
    近年来,隆平高科(000998.SZ)在海外布局令市场关注,隆平高科除了将种子卖出国门,还在亚洲多个国家建立了研发基地、育种站,在世界各地播撒中国的种子。
 
    “公司战略目标是2020年进入世界种业前八强,2025年进入世界种业前五强。”隆平高科副总裁杨远柱最近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走向世界的中国种子
 
    隆平高科正在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南亚进行杂交水稻推广。据记者了解,依托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领先优势,隆平高科以投资与贸易的方式,推动科研及产业的本地化,实现在世界水稻优势区域的业务发展。据称,其目标是逐步将自身建设成为国际性的种业公司。
 
    实际上,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给隆平高科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杨远柱给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隆平高科营收22.99亿元,同比增长13.5%,净利润5.01亿元,同比增长2.05%;2017年上半年营收超过11亿元,同比增长近30%,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超50%。同时,2015年国外收入1.72亿元,2016年国外收入达1.92亿元,同比增长11.5%。
 
    杨远柱告诉记者,中信集团成为隆平高科控股股东后,隆平高科进一步加快了内生和外延发展,国际化市场开拓的步伐加快,预计到2020年,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70亿元,净利润15亿元。隆平高科农业国际合作的探索始于1999年,一直着力于国际贸易、技术合作以及海外研发布局等。
 
    用杨远柱的话说,国际化不仅仅是出口种子那么简单,推广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当地老百姓实现丰收梦更加重要。据悉,隆平高科已在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开展技术支持、种子贸易和咨询服务,与当地技术机构或企业合作,在巴西、东帝汶等国开展杂交水稻种植示范,还在东帝汶、菲律宾、利比里亚等国开展援外培训和技术合作项目。
 
    “通过示范和培训,传播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很多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官员、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目前,隆平高科已为亚、非、拉、加勒比及南太平洋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培训了近5000名农业官员、农技专家。”杨远柱说。
 
    杨远柱认为,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隆平高科在东南亚、南亚积累了“走出去”的经验和品牌声誉,进而反哺其国际化战略。2015年,在菲律宾、印度、印尼、尼日利亚等国成立合资公司基础上,隆平高科斥资1亿元成立了隆平国际公司,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国际种业市场。
 
    记者了解到,2007年以来,公司陆续在菲律宾、印度等南亚或东南亚国家设立杂交水稻研发中心或育种测试站,在北美设立玉米育种站,逐步建立了覆盖亚洲、美洲和西非等地的科研体系。2017年4月,隆平高科在海南三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总部,统一开展海外育种工作。
    据介绍,隆平高科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在菲律宾进行“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2007年,隆平高科斥资200多万美元在菲律宾成立了研发中心,开展“本地化”育种。该中心是隆平高科海外两大研发中心之一,它以菲律宾为中心,辐射整个东南亚水稻市场。
    杨远柱告诉记者,经过10年的努力,隆平高科菲律宾研发中心已选育出5个杂交水稻新品种拖过菲律宾国家审定,因此2016年开始,隆平高科加大了在菲律宾的营销与服务体系建立,成立了营销公司,加速杂交水稻新品种在菲律宾的产业化。在巴基斯坦,隆平高科每年杂交水稻种子销售保持在1000吨以上,杂交水稻种子份额在巴基斯坦保持第一,达到40%左右。
 
    通过援外培训、投资与贸易并举的方式,隆平高科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种子年出口量也以30%-50%的速度递增。
 
    承前启后,种业人扛起大梁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好的种子才能获得认可,打开当地市场。这需要一批爱农业、懂种业的科研队伍。
 
    但是,要培养这样的一支队伍并不容易。记者从隆平高科了解到,自2006年起,隆平高科就在国内率先提出构建自主研发体系的战略,并将自主创新提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予以培育。2011-2016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过7亿元。2016年隆平高科研发投入2.23亿元,占营收的9.73%,大幅领先行业水平。
 
    杨远柱的另一个身份是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在隆平高科设立于长沙关山的“关山研发基地”,有1500亩杂交水稻试验田,由于当时基地的研发大楼尚未建成,试验田边上的一栋简陋的三层小楼就是杨远柱日常生活和办公的场所。杨远柱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除了资金支持,一支能下田能创新的科研队伍尤为重要。
 
    杨远柱每天要下田照看试验田。实际上,初见杨远柱,很难想象他是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组部重点联系的专家。长年累月晒太阳皮肤黝黑,穿着一身蓝色长袖工作服,头戴竹笠,脚上一双拖鞋,似乎是随时要撸起裤腿下田的农民,仅剩一副眼镜在告诉别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事实也是如此,他并没有太多时间接受采访,刚聊几分钟就带着记者去参观他照看了36年的试验田。
    记者看到,实验田里的水稻明显比普通水稻高大粗壮,杨远柱告诉记者,这些水稻新品种大约有120厘米高,并且抗倒伏能力强。他给记者演示,用脚往水稻上踩,水稻不仅没有断折,把脚收回来后,水稻又弹了回来,毫发无损。他介绍,这是为了适应现在水稻的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耕作,抗倒伏是水稻品种必须具备的重要性状。
 
    “一个品种的研发至少要8年时间,所以我们必须提前至少8年进行科研布局。”杨远柱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研发最新代表品种隆两优和晶两优系列杂交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中,研发团队做了不少工作,。
 
    水稻生长有很强的季节性,加上长沙(5-10月)、三亚(11月-次年5月)一年两季,育种专家基本都是两个地方连轴转没有节假日。此外,随着科研规模的逐步扩大,育种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材料新组合的不断涌现,杨远柱在播种期每天很早就要下田,数据的整理只能留到晚上。
 
    “之前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陵水基地面试,我当时在基地很忙,就和他说来田里见我吧。他陪着我在田里一干就是一下午,直到晚上7点才从田里上来。上来后,小伙子连晚饭都没吃就走啦,第二天他发个短信给我,他准备去另一家单位。可见,要招到一个能吃苦耐劳的水稻育种人员是多么的困难,培养一个优秀的育种人员比培育一个优良的品种要难得多。”杨远柱说。
 
    他表示,在壮大研发队伍之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紧密结合,通过进行改良性育种,生产出更“完美”品种,推动种业进步,造福世界人民。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