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麦2018最低收购价公布,每50公斤比2017年下调3元。政策实施14年以来,小麦最低收购价首次下调,这是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小麦领域释放的重要信号。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市场价差的带动下,今年秋播,市场对优质麦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然而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优质麦吗?
面对市场变化,种植优质麦是否更有优势?
发展优质麦,出路在哪里?
▼
在2017年小麦产业经济与政策研讨会上,小麦生产管理专家万富世针对当前优质麦生产发展中热点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小麦的生产、收购、加工、消费等产业环节较多,产业链较长,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客户关系,利益不可分割。
▼
目前我国小麦产业链各环节都比较重视上下家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而轻视消费者的间接利益关系。
合理地处理好这个关系,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关系,这将是下一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1
加快并坚决树立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单产=小麦生产力的科学理念
1
兼顾量质关系。小麦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数量,效益发展更需要质量。
2
保证基本品质。满足营养、安全、卫生等口粮和食品加工的基本要求。
3
明确优质内涵。能最大程度满足加工和食品质量要求。
小麦优质不优质,不能是生产者说了算,而是市场、企业、消费者说了算。
2
解决当前我国小麦产业发展问题更需体制机制创新
“产业化”——把农业的利益与工业、服务业整合到社会化的程度。当前,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发展,不是没有好品种,而是缺乏好机制。
原来是育出个好品种难,现在是生产出好麦子难。如果只是在品种上说事,供给侧结构就难以突破。
目前存在问题:
一是区划的线条比较粗。定性多、定量少,概念多、落地少;
二是与产业结合比较松,生产与购销在品质类型划分、以质论价、基差定价等方面的契合度较差。
▼
《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和《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对我国小麦品种品质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亟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结合“两区”划分,加快对现有区划的产业适应性进行调整:
▶▶ 该高产的区域要切实落实高产措施
▶▶ 该兼顾的区域要两手硬
▶▶ 该优质的区域一定要拿出批量适用的优质麦
目标:确保全国小麦产能不降低、竞争力有提升。
优质小麦品种不足,不能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仍然是首要问题。
表现: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差、麦优质源创新不足、优质育种与优质栽培衔接不足、品质检测与量质评价结合不足、弱筋类品种品质研究评价不足、传统主食类选种主要品质标准参数缺乏、品种品质管理还比较落后……
从我国优质小麦发展的现状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看,要求:
▶▶ 加快优质品种的选育
▶▶ 按照产业要求加快对品种进行品质分类
▶▶ 促进我国小麦品种品质的区域布局调整
▶▶ 推动区域化品种品质品牌的形成
目前,我国涉及小麦的标准很多但各部门都在定标准,导致标准多、乱、散甚至相互掣肘。
国家小麦收购标准《小麦(GB1351-2008)》
以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水分、色泽、气味等物理外观指标为主,基本不反映小麦内在品质要求。
国家标准《优质小麦 强筋小麦(GB/T17892-1999)》、《优质小麦 弱筋小麦(GB/T17893-1999)》
增加了降落数、粗蛋白、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和烘焙品质等指标要求……
国家标准《小麦品种品质分类(GB/T17320-2013)》
把我国小麦分为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四类……
郑商所强筋小麦期货合约标准
2003年立足于1999年国家《优质小麦强筋小麦》标准,2012改成以国家小麦托市收购标准为基准……
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修订后的新标准,在小麦品质类型上增加了中强筋类型,增加了面团拉伸仪指标……
对于优质小麦的评价标准必须坚持科学的认知态度建议:
▶▶ 进一步研究小麦品质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 配套实施优势产区内生产技术管理标准
▶▶ 实行良种、良境、良法配套,加速提升我国小麦产业管理的科技水平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不能照搬农业发达国家的模式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我国有强大的组织优势。目前,我国正在探索通过加强适应市场产业特点的各类组织形式创新,打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正在艰难探索我国优质麦产业化经营新途径,努力构建覆盖品种研发、种子经营、订单种植、订单回收等闭环模式,并通过集聚信息服务、种植服务、农资服务、农机服务、金融服务和原粮贸易等各方资源,抓好品种源头,提升粮源掌控力,提高农业服务能力,控制产业风险,不断完善农企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方式。
产业化的根本问题是产业利益结构问题。不能共赢的合作难以长久。发展优质麦,目前亟待政策上的破题——以政策换模式,以模式促规模,尽快走出一条优质麦产业发展路径,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出一片试验田。
*文字根据万富世在2017年小麦产业经济与政策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来源:中化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