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扶贫“加减法”,多了收入,减了负担,富了老乡
商丘:平均每5分钟减贫一人
新华社郑州11月26日(记者孙志平、甘泉)河南省商丘市3年来已有累计近50万人实现脱贫,相当于平均每5分钟减贫一人。在精准扶贫、综合施策过程中,当地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扶贫公式:围绕每一户贫困家庭,在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上尽可能做加法;在看病、彩礼上等负担上尽可能做减法,从而实现脱贫长效化。
宁陵县张弓镇小吕集村一家制衣扶贫车间内,64岁老人蒋明琴剪起线头来一丝不苟。“没有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找到活儿。”她一边说话一边也不放松手中的活计。因老伴儿偏瘫十多年,蒋明琴家庭陷入贫困。“以前光靠种1亩多庄稼,挣一分钱也难。”她说,“现在可好,家门口有工厂,每天挣三四十块工资,哪哪都好。”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小吕集村已建起3家扶贫车间,代工生产的都是李维斯、CK等国际一线品牌订单,累计安置就业370人。仅蒋明琴所在的一家工厂,就吸纳60岁以上老人10人就业,100名职工中20%为贫困户。
做好扶贫“加法”,关键在于发展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为此,商丘市坚持“一乡一园、一村一点、一户一策”布局产业。2017年全市将建成842个扶贫村扶贫车间,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宁陵县政府办驻小吕集村第一书记张蕴琛说:“一个明显的变化,以前村民见面打招呼都是‘下地回来了’,现在打招呼都是‘下班回来了’。”
除工资收入外,各地还积极探索财产性增收办法,让“加法”的内涵更丰富。截至目前,全市贫困户土地流转4.9万亩,平均流转价格1000元左右,增加了贫困户租金收入。此外,各贫困村的扶贫车间租金收益、光伏发电收益,进一步为贫困户提供“保底+分红”收入;通过小额信贷和到户增收资金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也让贫困群众实现持股分红。
“贫困家庭脱贫既要‘开源’,更要‘节流’,才能让蓄水池里的水越存越多。”商丘市扶贫办主任刘彦华说。经过调查,一般贫困家庭支出负担最重的两块:一是红白事;二是看病就医。围绕这两块,商丘各地在“减法”上做起文章。
柘城县张桥镇张桥村的田艳是远近有名的红娘。“我们这里过去兴结婚彩礼要‘万紫千红’,从去年开始倡导移风易俗,村里有了新民约,凡我牵线搭桥的一律彩礼不超过两万元、每桌烟酒不超过100元。”她说,今年以来牵线成了三对儿。
记者在商丘农村采访了解到,各地纷纷成立了红娘协会,由政府定期组织培训,组织宣誓,并为她们颁发“注册红娘”证书。农村地区还普遍建立了红白理事会,调动老干部、老教师等乡贤参与社会治理,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为解决贫困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商丘市全面实施县域内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先诊疗后付费6.58万人次,为贫困患者节省垫付资金2.04亿元。记者在睢县采访看到,通过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诊疗系统,贫困户在乡卫生院借助互联网便可请到县医院大夫看病。与此同时,贫困户看病就医还能享受免挂号费、减免参保费、提高报销比、提高慢性病补偿标准等减免政策。
“针对群众负担的痛点、难点,减下负担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增加了群众收入。”商丘市委副书记苏长青说,“做好加法,使贫困户收入更多元,做好减法,降低了贫困户返贫的风险。通过一加一减合力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让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