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三农 » 正文

控肥控药是大势所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28  来源:《 农民日报 》( 2017年12月28日 05 版)  浏览次数:294
 
 
农资人·安徽宿州化东农业科技公司经理武正华:

控肥控药是大势所趋
 
 
 
    郑杰本报记者杨丹丹文/图
 
    即将过去的2017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夏刘寨村2700亩连片种植的小麦,平均单产625公斤,分别创下小麦亩均生产成本降低32元和产量平均提高150公斤的好成绩。“主要得益于实施的控肥、控药、节水绿色种植模式。”全程给这块田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安徽化东农业科技公司经理武正华如是感叹。
 
    武正华不仅是安徽化东农业科技公司经理,同时也是一位资深农资人,他的农资供应范围,除了涵盖公司承包的3000多亩土地和托管的1.2万亩土地,周边4个村的2000多户农民,也大部分在他这里购买农资。谈起近年来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结构变化,武正华深有体会,“过去农民种地都是以让土地‘吃饱’为原则,大多数群众认为肥料上得越多越能增产。”武正华举例说,“去年秋种时降雨量少,一些农民每亩地化肥用量达到90公斤左右,小麦亩播种量35公斤左右,结果今年收麦前夕,由于雨水较多,小麦群体较大,不但赤霉病大暴发,而且多数地块出现倒伏。没有倒伏的小麦每亩收割费用50元,倒伏的小麦每亩收割费用120元,小麦减了产,收割费用还增加了1倍,出力不讨好。”
 
    夏刘寨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大村。2014年至2016年,农业部、财政部在此进行绿色小麦高产创建攻关试验,核心就是减肥。攻关区面积100亩,年均亩产700公斤,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武正华也承担了这个项目的具体实施,其技术路线是:节水、节肥、节药,全程绿色防控,机械化种植,前茬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土壤深耕整地,10月12日播种,每亩播种“济麦22”13.5公斤,用中嗪霉素生物药剂拌种,每亩使用胺氮酸有机肥30公斤,三元复合肥40公斤。2015年,这里创造了亩产791.9公斤的全省领先产量,这一种植模式后来在皖北地区普遍应用。
 
    63岁的武正华已和农资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他说,从2013年开始,种小麦的成本投入虽然一年比一年增加,但产量却在500公斤左右徘徊,走进了“肥越用越多,地越吃越馋”的恶性循环怪圈。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盲目使用,损耗基础地力,既增加生产成本,又影响食品质量安全,还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
 
    “现在大不一样了。”武正华说着打开电脑,点点鼠标,就能在网格上找到全村每家每户地块的位置,查看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的施肥建议,武正华也正是按照专家的意见购买配方肥,让庄稼按需“吃饭”。
 
    埇桥区有225万亩土地,是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区。安徽化东农业科技公司牵头对周边4个行政村的近4万亩土地,进行取土化验氮磷钾含量。武正华在带领农业专家对4万亩土地“查体”的同时,还根据不同地块的地力制定出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测土施肥配方,并从有资质的化肥厂招标生产配方肥,指导农民网上购肥、施肥。
 
    武正华的农资大院从早到晚都很热闹,每月一次的农资培训更是坐无虚席。“农民几千年流传下的传统种植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绿色种植更不能急于求成。”武正华说。针对农民施肥过量、用药不当,老武都是让农民现场说法,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从作物播种开始,指导农民采取科学、高效的管理办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农资人也不能昧着良心光想着挣钱。”武正华说。今年,他们公司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销售量,分别比去年增加了32%和28.6%,共推广小麦、玉米、大豆绿色种植面积2600多亩。“虽然收入比去年减少了1万多元,但心里踏实了。”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