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中国农科院金黎平及其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09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高文 骆玉兰  浏览次数:295
 
 
 
资料图:金黎平在马铃薯实验地里。
 
把科研成果写在农民的账本上
 
——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金黎平及其科研团队
 
本网记者 高文 骆玉兰
 
  历时近23年的努力,她和团队成员育成了多个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优良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创建了马铃薯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马铃薯品种的更新换代,仅育成的早熟品种累计推广了7868万亩,近三年新增产值156亿元。她就是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金黎平研究员。
 
  “我们打破了国外早熟马铃薯品种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金黎平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意义重大。荷兰、美国等国家在这方面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早熟品种选育上。我国由于可用种质资源缺乏、早熟育种技术落后和无性繁殖效率较低、育种后代退化快等导致育成优良早熟品种困难,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金黎平及其科研团队育成了7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早熟优质多抗新品种,提高了早熟品种抗旱耐瘠薄能力,突破了早熟品种不抗晚疫病的瓶颈,实现了早熟品种更新换代,改变了我国马铃薯早熟品种少、种植面积小的局面,其中,中薯3号和中薯5号已经成为国内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2个自主培育早熟品种,推动我国早熟马铃薯由650万亩增加到4000万亩,并走出国门在朝鲜和津巴布韦得到推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马铃薯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重要性状生物学和基因挖掘、高效育种技术和栽培技术。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马铃薯研究始于在延安时期就开始从事马铃薯科研的原所长朱明凯先生以及援藏18年的程天庆先生,正是在两位先生培养下,我们这一代人才得以成长并将事业发展壮大。”金黎平介绍说。正是一代又一代马铃薯人矢志不渝践行“扎根土地、甘于付出”的马铃薯精神,才迎来了当前马铃薯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打破了国外早熟马铃薯品种对国内市场的垄断。”金黎平自豪地说。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克服”
 
  “说实话,育种是非常不容易。我们常常是身兼‘黑白两道’,每个人的脸都是冬天白、平时黑。但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克服!”说起在全国各地不同季节育种基地穿梭忙碌,金黎平感概万千。
 
  马铃薯育种周期长,且多生长于气候冷、条件恶劣的地区,金黎平带领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全国各地不同季节育种基地,每年约有一半多的时间在外出差,承受了许多常人从未经历的艰辛。全国各地不同季节的育种基地需要穿梭育种,使得团队在一年里几乎每个月份都要播种或收获。
 
  提起河北省坝上地区,很多人都会想到七八月份美丽的坝上草原和草原天路,可是在坝上地区仅有的这两个月温暖季节里,金黎平和她的团队无暇顾及美丽的草原风景,埋头在基地马铃薯亲本棚里辛苦地做着杂交试验。马铃薯花期杂交要求低温高湿,为提高杂交成功率,团队成员每天都是起早摸黑,早晨五点多钟就踏着露水开始去雄授粉工作,中午温度高时又开始摘取花药和抖取花粉,下午温度降低时又开始去雄授粉,晚上通常要工作到黑天后才收工,真可谓披星戴月!
 
  “‘黑’是我们的团队标志。在地里,由于晒得比农民还黑,不细看,都分不清谁是农民、谁是研究员。”团队成员徐建飞说。
 
  尽管科研路上困难重重,但是金黎平和她的团队凭借“一定要打破国外早熟品种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信念,在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育种路上不断前行,创制了一批突破性育种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开发和验证了早熟、薯形和抗病等多个育种实用分子标记,建立了结合常规鉴定评价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马铃薯高效育种技术,育成了一批中薯系列国审新品种,其中,中薯3号抗旱耐瘠薄,扩大了早熟品种种植区域;中薯5号抗晚疫病丰产,填补了早熟品种抗晚疫病的空白。这些品种在全国各地种植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努力让更多更好的新品种惠及农民”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种植大国,马铃薯在我国各个生态区域都有广泛种植。马铃薯的种植区域与我国贫困地区高度重合。据统计,我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549个是马铃薯主产县,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70%以上分布在特困连片地区。发展马铃薯产业,不但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口粮,对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提高扶贫产业的科技水平以及消除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金黎平说。
 
  毕节市是贵州省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但存在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体系不健全和区域规划不突出等问题,严重限制了马铃薯产业发展,影响了种植马铃薯的广大农民和企业的种植效益。从1997年开始,金黎平和她的马铃薯创新团队帮助贵州省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建立了马铃薯原原种快繁中心,开展了马铃薯产业扶贫,开辟了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
 
  经过多年发展,毕节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00年至2016年,种植面积从233万亩跃升到520万亩,鲜薯总产量从242万吨跃升到718万吨,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占比达65%,毕节市现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市之一。同时,优化了品种结构和种植栽培模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16年,威宁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69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以上。
 
  金黎平坦言:“获奖是对过去的肯定,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育种科研这条路上,我们会继续努力,让更多更好的马铃薯新品种惠及农民,拓宽他们的致富路。”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